線西的特色之一是「風頭水尾」,「水尾」指的是河水流到出海口的地方,
線西正好位於大肚溪與洋仔厝溪的出海口,因為是鹹水與淡水交接之處,所以魚貨特別多。
而塭仔港是線西最熱鬧的海港,是數十年來許多漁民出海、捕魚、賣魚的場所,因為其不是深水港,
所以必須靠天吃飯,利用每天兩次的漲潮出海,一出去就是要十二個小時才能回來,
所以又有「候潮港」之稱。
頂庄社區地處彰化縣西北端「風頭水尾」之處,位於線西鄉東北方約一公里處,地形平坦,
屬於大肚溪沖積平原的一部份。
社區居民約在清乾隆年間,由來臺祖林文玉回故鄉招募五股同姓林,合股投資共同合作墾殖荒地,
而後才有張、陳、黃等姓遷入定居。
由於社區位於徑口厝(今口厝)上方,舊稱「頂徑口」或「頂見口」與線西村「下徑口」或「下見口」對稱,
而「徑口」或「見口」之由來,乃聚位於出海口處或可看到出海口而有名。
社區內共有八間廟宇,廟宇規模都不大,
是附近鄉民農閒時喝茶談天的好地方。
其中大將公廟的故事,源於明末鄭成功率眾攻台,其中一將領姓程名忠權號壯熊,率領另一支部隊,
欲登陸台灣即為現今線西沿海,因不黯地形,又遭遇風浪,不幸全軍覆沒,慘遭滅頂。
登陸失敗,官兵全數葬身海底,遂飄流至岸邊,由當地鄉民合力安葬於此。
早期居民生活艱困,有帶疾苦上香者,傳言有求必應,因而一傳十、十傳百,香火日漸興旺,
更有鄉民夜裡偶有聽到千軍萬馬的雜踏聲,莫不爭相走告。
據傳說,以往出海魚的漁民,入夜之後容易迷失方向,此時只有漁民口「大將爺口」聖號,
必可見眼前出現一團火花,引導前行,安全返家,漁民為了感念大將爺公庇佑,屢次擴建廟宇……….
另一座廟宇護安宮建廟也有百年歷史,也是社區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
聚落南郊,即現今省道旁路旁,有一棟荒廢在蔓草間的一棟華宅,
該三合院保留了門樓,正身是一棟兩層樓高的洋樓,正面山牆上有一個偌大的辛字。
這就是社區導覽資料上所講的辛家百年古厝………..
可惜華宅早已荒廢。
關于辛氏的淵源,《姓纂》一書記述得最為清楚,是這樣的:
姒姓,夏後啟別封支子於莘,子孫去草為辛,遂為辛氏。
《左傳》:周太史辛甲、辛俞美,為昭王友,秦有將軍辛騰,家中山苦陘,曾孫蒲,漢有辛武賢,隴西。
依照上述《姓纂》的記載,屬於夏啟後裔的辛氏,是從最初的莘氏改過來的。
《潛夫論》記載:莘,禍融氏之後,分為八姓,已、禿、彭、嬗、曹、斯、莘。
換言之,上古掌火的祝融氏的眾多後裔之中,也有以莘為氏的。
《廣韻》則指出:莘,辛聲近,遂為辛氏。明白說明了後來莘氏改姓為辛氏的情形。
辛氏一向以隴西一帶為繁衍成長的溫床,尤其現在的甘肅狄道地方,更是長久以來辛氏家族
的一個主要繁衍中心,歷代人才輩出,聲譽響亮無比。
辛姓郡望為隴西郡,戰國時秦昭襄王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
這個在古厝正身的門額上也得到了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