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里興—-今分為佳化里、禮化里、興化里,明鄭時期置天 興縣治於此,清朝時期置佳里興巡檢於此,
郁永河曾到此旅行 。鄭氏地圖記有「茄哩嶼」,可見當時仍為海汕島嶼。陳第東 番記為「加哩林」,
或者當時島嶼已變成陸地而發生樹林。
按佳里興又寫加里興、加里、佳里、.加輦等名,閩南音均近 「傀儡」即昔時稱番人之意,
可證佳里興最初與蕭瓏同為番社 。又「興」字讀為hin即那裡之意,所以佳里興即有傀儡那裡之 意,
次「林」字讀為lim,和「裡」字該為lin近似,所以加哩林 ,即佳里興之證,
次「嶼」字與「興」字近形,而且漢人好用 善字,所以茄哩嶼即佳里興無誤也,
佳里興保由呂八奉林刀給墾之地。
興化里為佳里興三里之一,轄有潭仔墘及蘇厝寮二庄,
蘇厝寮鄰近漚汪,昔日 由蘇姓先祖自大陸同安縣遷入來此定居。
潭仔墘位於震興宮西南側,因昔日明鄭部將黃國朝率眾在潭邊定居而得名……..
早期蕭瓏地區主要為蕭瓏社平埔族所佔領,一直到鄭成功收復了平埔族之後,蕭瓏地區才 得以開發。
『蕭瓏』一直沿用到日據時代,初稱蕭瓏堡,後改稱蕭瓏庄, 一直到大正九年台灣地方制度改革,
時因漢人稱蕭瓏社平埔人為『 傀儡仔』,故採佳里與傀儡同意,命名為『佳里庄』,
同時合併『 北門嶼』和『蕭瓏』二支廳為『北門郡』,設郡所在地於佳里, 以後再升格為街制,
光復以復,國民政府改街為鎮,乃為之後的 佳里鎮,以及今日的佳里區。
早期佳里以金唐殿為中心向外擴張,
大抵分為大路尾、南勢、子龍廟、番仔寮、佳里興、營頂、溪仔底、下營、塭子內等地。
安西里主要由潭墘、柑宅、大路尾、田仔墘四個里落組成,位於佳里區的中央地段,
東鄰六安里、東寧里,北鄰海澄里,南以新生路與建南里為界,西北鄰嘉福里,西則為七股鄉。
佳里農會與佳里國小皆位於本里。轄內里民多以經商農作及少數淡水養殖漁業維生。
里內的廟宇極多,有育善堂、崇榮堂、代天護國宮、佛天宮、西方元帥廟、雷安宮等,
本里之命名係取雷安宮之「安」字,和西方元帥廟之「西」字而命名。
黃家古厝則隱身於佳北路的一片果園當中……..
佳里市區內有黃姓崇榮堂,顯示黃姓在佳里地區的勢力。
話說佳里北方埔頂地區於清初時仍為海岸線,擁有廣大的海坪,
先民在此海埔較高之地聚集成庄而稱埔頂,此地乃原籍泉州同安縣馬巷的黃埔於清乾隆廿十年所拓墾,
先落籍至今港墘仔一帶有稱大埔之地,
初先開闢鹽田曬鹽,後在清道光二十一年,此地做大水的情況下庄民四散,
大埔在做大水的情況下,此地已不適居,僅有少數庄民留於此處,其餘則分五處開墾。
再加上距此不遠的將軍區苓子寮一帶,也是以黃姓為主的聚落;
苓子寮位於將軍區的東北方,昔日的苓子寮為漁民洒岑之地,便用一種叫做苓的魚網來加以捕撈,
捕到的魚隻則在居住的寮中曝曬,形成一番景象,久之苓子寮的名稱便延用下來。
而當時的苓 子寮分為嵌頭寮(今源頭里)、下寮(今苓保里)、頂寮(今苓和里),及中寮(今忠寮里)等稱為四寮。
其間還出過擔任將軍鄉長的黃清舞。
加上出身下營的黃清淵曾擔任過佳里街長的職位,
可見黃姓在佳里地區的影響力……..
此間黃姓古厝,廊間木雕精細,引人入勝,
惟因坊間資料闕如,未能進一步知其家族梗概 ,
研判可能從上述地區遷入,
抑或是昔日明鄭部將黃國朝的後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