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氏祖先於明永曆十七年(1663)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遷台,分居大社、鴨寮,
據了解與湖內太爺、白沙崙的蘇姓同一祖先。
路竹蘇姓近始由大社遷居而來;頂寮蘇姓則由永安烏樹林遷入。
據太爺蘇氏族譜記載:
明永曆年間開臺祖蘇伍與諸兄弟東渡,蘇伍定居該地為業主,並招佃開墾,是為太爺庄。
庄民以蘇為主要姓氏,與茄萣鄉白砂崙、路竹鄉大社的蘇姓同源,祖籍為福建泉州同安縣13都
岩子口嶺下田頭社,開臺祖蘇伍隨任職於鄭軍的二兄蘇全渡臺入墾該庄。
據說蘇伍的五世孫蘇應元(1805- 1856)連中文武秀才,其子蘇獻琛(1847-1894)亦中文秀才,
因此蘇家在財勢均為一方之雄,
至清末實施民間聯庄自衛時,自然被推為聯庄總理,
因本庄為聯庄總理太爺所居之地,因名之為「太爺庄」。
湖內區北以二仁溪與臺南市灣裡地區及臺南市仁德區為界,
西鄰茄萣區,東、南兩面則與路竹區接壤。
本區雖地近臺南市,但荷蘭時期是否有漢人入墾定居,因文獻無證,難以確定。
明鄭入臺以後,漢人拓墾的腳步逐漸向南越過二仁溪,本區乃成為當時的重要開墾地區之一,
首先有鄭氏軍中的一名王姓參軍,屯墾於本區東南境,名為參軍庄。
後以墾民日多,圍仔內、湖內等處也已陸續成庄。
區境乃分別被編設為文賢及長治兩里,文賢里在西北,以圍仔內庄為中心:
長治里在東南,湖內庄、參軍庄一帶屬之,兩里同隸屬萬年縣管轄。
明治42年(1909) 12月,臺灣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第7度調整地方行政區域,
除將原有20廳廢和為12廳,廳下仍置支廳外,其下再設區、里、庄三級地方行政體系,其中新設的區
為以前的一里或數里合併,為日後鄉鎮範圍的雛形。
本地在當時為臺南廳阿公店支廳轄下的圍仔內區和大湖區,其中偉仔內區轄區為原來的文賢里,
並併入原屬臺南廳下文賢里的茄萣仔庄(包括白砂崙、頂、下加冬等三部落),
區長役場設於文賢里圍仔內庄;
大湖區的轄內則為原來的長治二圖里,區長役場設於長治二圖里大湖庄。
大正9年(1920)臺灣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再度調整行政區域,
長久使用的「里」全部廢除,改廳為州,支廳為郡市,區則改為庄,並且大幅更改臺灣的舊地名,
是時本鄉屬高雄州岡山郡,鄉內原設的圍仔內和大湖兩區,則合併成一庄,庄名以兩區區名各取一字,
合為「湖內庄」,庄役場設於圍仔內,
這是本區疆域的首次具體成形,也是本地地名的起源…….
太爺位於湖內村西南緣,縱貫公路西側與二層行溪之間,為村內目前的唯一聚落,
村屋集中於縱貫公路以西,沿著高2號縣道向西延伸,與南邊的公館庄之間,自古即為「雙子聚落」,
兩庄合成一個大型的集村聚落,近年又向西發展,漸漸與葉厝甲也將連成一氣。
蘇家古厝建築並不顯著的雕砌,算是極為樸素的合院建築;
內埕還有一口百年古井……….
該古厝跟當地地名的由來有著很深厚的淵源。
只是古厝建築較無華理之處,只能從斑駁的磚牆上看出其滄桑的風華;
第一進的北面還勉強可見一些木構,
算是整個古厝比較細緻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