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時期,麻豆屬於天興縣開化里麻豆社,鄭經時改縣為州。
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灣歸清版圖後,改天興州為諸羅縣。後來漢人移入日益增多,到康熙末年,
除了有以平埔族人為主的麻豆社,同時又有以漢人為主的麻豆街。
乾隆五十二年,改諸羅縣為嘉義縣,設麻荳保。光緒十三年,台灣設省,麻荳保改為麻荳堡。
這個鎮原來是西拉雅族番社,其麻豆兩字的由來,則是平埔族番語譯音而成,
明天啟四年九月荷蘭攻佔臺灣之後,稱之為麻荳;到了清乾隆二十九年改為麻豆。
據麻豆鎮鄉土誌考據,清順治九年(1652),福建漳州龍溪縣郭由澶兄弟來麻豆開基,隨後又有泉州人
黃清芳移民到此,致力開墾土地,後來成為鉅富。
從此麻豆變成經濟繁華的市集,人囗漸次稠密,各姓雲集,由小型的巿集發展為街巿。
日治初期麻豆地區屬於嘉義縣鹽水廳麻荳支廳麻荳堡。
大正九年(1920)又改為台南州曾文郡麻豆街,「麻荳」二字去掉草頭。
臺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五年元月九日改曾文區署,
轄區包括麻豆、下營、六甲、官田和大內等五個鄉鎮等地…….
民國三十九年,曾文郡撤銷,改為台南縣麻豆鎮。
大正九年(1920)以後,麻豆街區之發展,逐漸由頂街的興中路,向西延伸到下街的中山路,
店鋪也沿此路面相繼興建,至昭和年間,形成熱鬧的麻豆街,現存老街屋便集中於此一路段。
兩旁仿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距今已有八十年左右的歷史。
較富代表性的包括下街中山路上的電姬戲院、日新家具、永發商行、三商百貨以及頂街興中路段
的統一超商、成記行、龍光乾洗店、振興家具行等。
麻豆老街屋雖不及新化老街的連續性與完整性,
卻也是昔日台南縣境內重要的老街之一。
麻豆老街,由頂街的興中路到 下街中山路,全長有一公里多,
其中下街的繁榮代表,就是長達14 間的連棟街屋,全以巴洛克式立面,屋頂以細緻的浮雕裝飾建造,
而全是由當地傳奇人物陳善, 一人獨自出錢來搭建。
由富商陳善在麻豆中山路段興建,長達十四間的店面,是麻豆地區最具規模的連棟街屋,
巴洛克式的立面,成為中山路商家建築的範例,正立面擁有優美的裝飾,其中以居中的原日新家具行及其東邊,
坐落中華街16號舊喜樂酒家的建築最為出色。
前者立面上頭有兩幼童相對橫臥著,精美細膩,一如可愛的小天使。
後者則在正立面頂端塑有團狀花草圖案,旁邊圍繞兩隻小松鼠,山牆尖頂上原立有一隻老鷹,
展現振翅鷹揚氣勢,施作精采。
麻豆老街建築樣式融合日本大正時期巴洛克建築與昭和時期的現代式建築;
許多建築仍可以看到屋面頂端飾有動物的造型,柱頭裝飾圖案、圓弧形美麗線條,
以及山牆面尖頂精彩的造型雕刻。
麻豆老街兩旁的街屋,由於店家統一樹立的招牌太過巨大,將優美的正立面遮去大半,
難以一覽其全貌,
真是廣告招牌美化的一大敗筆,
想要觀賞其建築之美,最好是徒步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