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簡稱玫瑰堂,俗稱前金天主堂(但實際上並非位於前金區),
是位於台灣高雄市的愛河橋畔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創始於清咸豐九年(1859) ,為天主教會在台灣重新開教以來
建立的第一座教堂,也是近代台灣天主教會的發源地,
現在為天主教高雄教區之主教座堂。
2001年在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票選中榮獲全國第一。
清朝以後,打狗地區墾殖地區日漸擴大,本區始有移民殖墾漸成聚落。
當時分為前矜、後矜兩部落,其中前矜部落開發較快,清朝中葉統合為「前金莊」。
另有一說為本區面臨鼓山及愛河,因此取其「面山矜河」之意而有「前矜」之稱。
本區主要是由高雄港建港時的港底泥沙填海造陸而成,地勢平坦。
玫瑰聖母聖殿位於愛河畔,建於清咸豐九年(1859),由道明會西班牙籍神父郭德剛來台所創,
也是臺灣地區天主教發源地。
當時他在現址先建一座稻草搭建的教堂,同治元年(1862),再以紅磚、咾咕石及三合土混合建築,
命名為「前金玫瑰聖母堂」,現為高雄教區的「主教座堂」。
民國17年(1928)全部重建成文藝復興哥德式建築,雕飾華麗,
是高雄地區最典型、最古老的教堂,
也是台灣天主教徒心目中的「聖殿」。
建築造型仿造歐洲哥德式教堂風格,並混合部分羅馬風格,整體呈現厚重、向上垂直發展的線條。
內部以七對柱子分成中殿及兩側通廊,通廊之上還有夾層,而兩側夾層及天花板以交叉拱筋構成,
聖壇則以八角環形處理。
玫瑰聖母堂為簡化的『歌德式樣』(Gothic Style)。
門廊上之尖塔(Spire)、小尖帽(Pinnacle)、扶壁(Buttress)及彩色玻璃等建築語彙均為歌德式建築基本原素。
而中央塔樓、屋簷上的『倫巴底帶』(連續小拱圈)和雙聯式拱窗、玫瑰窗(Rose Windor)則屬仿羅馬式建築常見元素。
聖壇類似為八角『環形殿』(Apse),有裝飾豐富之神龕一座。
正中央是供奉玫瑰聖母像,1863年(同治2年)自西班牙玫瑰省迎奉,至今已有130年的歷史。
聖壇之上有6條主筋與條6條附筋交集於頂面空間。
中殿的七對柱子支稱六對拱圈,柱頭具『愛奧尼克柱式』(Ionic order)、
『科林新柱式』(Corinthian order)之混合裝飾風格。
柱子和拱圈之上則有交叉匯集於頂的拱筋,構成主殿和通廊一致且具韻律感變化的視覺意象。
走進教堂裡,先映入眼裡的是從色彩絢麗的玻璃窗穿透出的光線,
讓走訪者不僅產生對天國的神幻感。
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