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府接管臺灣後接踵而來國共內戰,當時的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兼台灣防衛總司令孫立人到鳳山訓練新軍,
衛武營因而成立陸軍步兵訓練中心與後勤補給單位。
1950年陸軍官校在鳳山復校,衛武營則轉為新兵訓練中心。
美援時期,在衛武營區中央的開闊地設置集合場、單兵訓練場等軍事演訓設施。原稱為「五塊厝營區」,
後正式命名為「衛武營區」,衛武營之名至此確定。
1979年軍事會議裁定不再用為軍事用途,營軍開始整併廢除,
營區內各單位陸續遷移至旗山和燕巢,釋出近67公頃的空地。
1986年,軍方有意將衛武營變更為住宅區,時任高雄市長的蘇南成認為當時高雄市的大專人口稀少,
於是提出變更為大學用地的主張,遭內政部、國防部反對。
1992年,國防部提出興建軍眷住宅案,引起高雄各界喧然大波,民間因而成立「衛武營公園促進會」,
最後在「衛武營設立大學或公園」公聽會,
經由衛武營公園促進會爭取下,遂確定建為都會公園。
67公頃營區並非全數規劃為都會公園,除了南部兩廳院外,尚有10公頃的特商區,位於今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園區,
但文建會建議高雄縣府將特商區改設在三多路對面的中正公園;最終兩者取得共識,將此10公頃用地改為南部兩廳院用地,
而特商區用地則改至公園東南側。
2010年都會公園全區完工,多數營區已被拆除;而目前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尚在興建中。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原名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位於台灣高雄縣鳳山市衛武營,
藝術中心占地3公頃,為一座規劃中的綜合性文化展演設施。
預計在此興建國際級音樂廳(2300席)、戲劇院(2000席)、中型劇場(1000席)、實驗劇場各一座
及其他相關服務設施。
建築經國際競圖後,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的設計得到首獎。
綠海環繞之下,音波式的外形,白色波浪的自由形式,如一尾大魟魚,流暢的弧度滑入地面,
與周圍環境巧妙結合,是既前衛又有生態意識的作品。
建築師侯班的設計靈感據說來自於衛武營區的老榕樹群。
這些樹齡過半百的老樹,枝椏糾結,根鬚盤錯,樹蔭間光影斑駁,虛實互映;
正是這些抽象的榕樹形象,醞釀了衛武營富於穿透感、呼吸節奏的「有機」造型。
同時,為符合南臺灣燠熱天候,居民喜愛戶外活動以及夜間燈光的生活習性,
入口寬敞,與公園連結,不僅歡迎表演藝術進駐,也將成為民眾休閒散步去處,
創造劇場與生活零距離的空間感。
衞武營未來也將和(臺北)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三足鼎立,既競爭又合作,
在臺灣表演藝術版圖上發揮文化資源的輻射效應。
也將廣伸觸角,以南臺灣為基地,面向國際,與世界對話。
( 內部模擬畫面 )
2015年1月1日,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正式成立,
由準藝術總監簡文彬擔任召集人;
5月4日,行政院同意展延期程,計畫2016年4月底試營運,但並未如期完工。
2017年1月1日,景觀園區部分開放;
表演廳院則預計於2017年10月落成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