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吳郡(今蘇州)人,字伯高,約生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卒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
初仕常熟縣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
平生『不治他技』,性情奇逸,嗜酒成癖,每次大醉必呼叫狂走,故又稱『張顛』。其
母陸氏,是初唐著名書家陸柬之的(?至)女,陸家世代習書,其子陸彥遠為張旭堂舅。
張旭少年隨堂舅習書,秉承家學,有良好的家教。
張旭,詞科出身,工詩書,
唐玄宗開元年間與會稽賀知章、潤州包融、揚州張若虛以詩文名天下,時稱吳中四士。
張旭詩語言平易、清閑、俊逸,感情質樸,句意深婉,無工可見,無跡可求。
他與著名詩人賀知章,李白等交往甚篤,還是酒友,
與李進、李適之、崔宗之、李晉、焦循並稱為『酒中八仙』。
張旭為人豪爽豁達,卓爾不群,風流倜儻,交流甚廣,
隨行隨書,任情姿性,落筆數行,一片雲煙。
與他交往甚密的詩友為其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
李白曾有詩道:
禁人盡道張某奇,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郡伯皆顧盼,四海雄俠爭相隨。
高適也有詩曰:
世上漫相識,相翁殊不然。興來書自聖,醉後語尤顛。白發老閑事,青雲在目前。床前一壺酒,能更幾回眠。
杜甫在《飲中八仙歌》寫道: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其『顛狀』躍然紙上。
張旭的《草書心經》最早見於《碑刻拔萃》,其《唐草心經》碑目下寫明張旭,
此前碑林中有明成化年間知府孫仁從百塔寺移來的《草書心經》,
《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對這兩種草書“心經”都錄,其“心經、肚痛帖、千文斷碑”條下注“均張旭草書,無年月”,
並稱“右三石均在西安碑林”。
張旭的《草書心經》最晚見於民國三年(1914年)《碑林碑目表》,
但此後便下落不明……
《心經》原文如下:
觀 自在 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
故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