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3386.JPG - 西港  後營地區傳統民居

前台南縣有許多地名中有「營」字,全都和鄭成功的軍隊駐屯有關,其中「後營」更是鄭成功開臺的第一營。

1661年鄭成功軍隊從鹿耳門進入臺江內海,需要在前線的後方擇地安營,以作為後勤支援的基地,當時後勤部隊便選

中此地,稱為「後營」,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後來台灣歸入清朝版圖後,原本駐在後營的鄭軍大部分都被遣回大陸的原居地,後營的軍事色彩消失,

轉變為樸實靜穆的農村。

後營雖然比不上今日西港仔市街上的繁榮熱鬧,但是庄民在生活上頗能自給自足,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庄頭內有零售市場、農會辦事處、派出所、加油站、便利超商,在樸實的農務生活中同時享有城鎮的便利,是一

個介於傳統農村和現代城鎮之間的迷人小村落。

DSC03389.JPG - 西港  後營地區傳統民居DSC03388.JPG - 西港  後營地區傳統民居

話說當年鄭成功攻臺時,後勤部隊就在本地登陸紮營,稱為後營,以供輸前線與荷蘭人作戰之需。

鄭軍之所以選中此地,是因為後營位居蕭壠、麻豆、新港、目加溜彎等西拉雅族四大社的中心,徵糧較為方便,

而且東邊有灣裡溪可以停供軍隊水源,西邊則臨近臺江內海,可以經由水路將糧食補給給前線的鄭軍。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為了解決軍糧的來源問題,決定採取軍隊屯墾的方法,

一方面留守安平和承天府的禁衛軍,一方面派遣大批軍隊分別向南、北二路找地開墾,寓兵於農,自耕自給。

DSC03390.JPG - 西港  後營地區傳統民居DSC03387.JPG - 西港  後營地區傳統民居

在後營的鄭軍便在此地進行開墾,開墾之初除了調派部分兵力支援附近營區的開墾工作,

後營也仍負責後勤的業務,運送糧食到各營鎮補給,後營此時的繁榮和興盛,由此可以想見

康熙23年(1684),台灣劃歸為大清版圖之中,沒有妻室產業的鄭軍官兵都被調回大陸原居地,

跟隨鄭軍來臺的福建金門人蔡應科因已取妻生子,因此留在後營繼續開墾,在本地區開枝散葉,

傳有大房、二房、三房、四房、五房五個宗親血脈,以四房人數最多。

加上巷仔、竹圍、新厝、水溝、社尾等五角頭,合稱為後營境內的十角頭。

DSC03385.JPG - 西港  後營地區傳統民居DSC03386.JPG - 西港  後營地區傳統民居

蔡氏因而成為後營最大的姓氏。

談到後營的古厝,最知名當屬前庄長方沁的古厝,

可惜古厝隱身在大院落的最深處,無法細看……

只有漫步在聚落的巷弄區徑之內,

找尋一些古厝的印記。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