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是台灣最古老的城鎮,1624年荷蘭人登陸台灣,1627年開始興建「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的前身,
荷蘭人1639年在熱蘭遮城南方約100公尺處俗稱「湯匙山」山丘制高點上設置「烏特勒茲堡」作為哨所觀測站。
當地因形狀如同湯匙故安平人稱為湯匙山,之後因做為安平公墓之用,
故又稱之為貴雅山 (鬼仔山 )。
當時為供應軍隊飲水,荷蘭人在「湯匙山」山腳下鑿井,即「 尾古井」,
安平的文史工作者認為,這口古井應該是目前全台保存最完整且最古老的水井,
也一直是在地居民生活飲水重要來源。
文史工作者鄭道聰說, 尾古井內壁最下層以咕咾石堆砌,可能係先民從澎湖攜帶而來,做為建材;
第2層以荷蘭磚堆砌,第3層以明鄭清代時期磚砌,第4層由日治及民國時期的磚塊砌,集4個時代於一身。
尾古井位於安平公墓旁,有些陰森神秘,
耆老口述傳說指,當地居民早期家中有人過世要安葬湯匙山,必須要向附近的池府千歲焚香稟告,
否則井水將會呈現明顯的混濁現象,神蹟令人嘖嘖稱奇。
1639年荷蘭人為強化熱蘭遮城 (Fort Zeelandia) 的安全,於熱蘭遮城西南方之湯匙山(今之安平第一 墓)建造一碉堡,
即烏特勒支堡(Fort Utrecht),以制高位置居高臨下屏衛熱蘭遮城。
烏特勒支堡面積不大,但居關鍵位置易守難攻,明永曆16年(1662) 1月25日,明鄭軍隊於烏特勒支堡北、中、南方
山丘下建造3座炮臺,架設28門火炮,猛攻荷蘭人,一日之間炮轟2500多發砲彈,烏特勒支堡幾近全毀 。
明永曆16年(1662) 2月1日 , 荷蘭人與鄭成功簽訂和約 , 2月17日在鄭成功的寬待下,
荷蘭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1615-1687) 帶領荷蘭人分乘8 艘船艦 , 帶足糧草、飲水安全退出臺灣 。
今烏特勒支堡遺址早已堙沒在安平第一公墓墳墓堆之中,杳無蹤跡可循。
公墓區內除有一些清代的古墓之外,有一大部分為日治時期的墓塋;
由於時代背景的關係,墓塋呈現出融合和洋風格的趣味式樣……..
特別是用洗石子的 工法呈現處的泥塑特色 。
其中還有一處十二軍伕墓是頗為特別的……..
見證日治時期無情戰火下的無奈人生。
安平十二軍伕墓,是日本當局於1938、1939年所建來紀念12名安平軍夫的墳墓,
但在墓碑下僅埋有指甲與頭髮等物。
由於他們是第一批為日本戰死的臺灣人,故日本讓其享有與軍人相等的待遇,給予厚葬。
墓碑以「前九後三」的方式排列,略呈「凸」字形,
而前面九座墓碑較早豎立,後來才又豎立三座墓碑。
2010年4月2日安平文教基金會於此舉辦紀念活動,
為日治時期結束後第一次的公開祭祀活動。
據老輩傳述,此處風水地理是「湯匙穴」,昔時當地巨富何傳祖先墳墓就葬於此,
也因而庇祐著後代子孫;開創出永豐餘集團的輝煌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