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後期,惠帝昏庸,八王之亂後,又五胡四起,中州板蕩。時八十九世黃知運,任永嘉(今浙江溫州)守,
有子黃彥豐(元方),任晉安(今福建大部分地區)郡守,為避亂遂於懷帝永嘉二年(308),舉家入閩,
即史志上所稱的衣冠八姓入閩之一。
黃彥豐卜居福唐(今福州市)黃巷,九十世黃彥豐即為黃姓入閩始祖。
因居於晉安郡,派下子孫又稱曰晉安黃氏。
其後歷傳至第十一代(一百世)沖公有黃崖、黃岸兩子,
崖入泉州,生守恭,傳閩南紫雲黃氏一派,其十一世孫為東石黃氏肇始祖;
岸入莆田,傳莆陽黃氏一派子孫繁衍成前黃(又分東黃、溪兩支)、後黃三大支脈。
莆陽黃姓衍傳泉州達數十支派,
而遷晉江的則主要為龍溪(又分檗谷、永坑、玉湖三支)、金墩等派。
黃守恭元配李氏,生四子:曰經、曰紀、曰綱、曰綸;
長子經居縣北蘆溪(今屬南安市);次子紀居縣東黃田(今屬惠安縣);三子綱居縣西葛磐(今屬安溪);
四子綸居縣南坑柄(今屬同安縣);繼配司馬氏生五子,緯居漳浦南詔(今屬詔安縣)。
共以紫雲為堂號。裔孫遍佈泉州各縣市,為八閩名族…..
位於秀厝地此座墳墓,墓碑上寫著:
黃媽施孺人墓 男則意、則忍 暨孫曾立
鹿港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最盛時期,泉郊所屬商號達二百餘家。
有句俚諺云:「頂到通霄,下列琅轎」意即鹿港之生意區域,北到通霄,南及恆春。
此外,淡水台北尚設有「鹿郊」,主要專門從事與鹿港之貿易,可見一斑!
但盛極一時的八郊,到 日據初期明治中葉以後,因港口淤塞,貿易衰落 ,其中『廈郊』首先瓦解倒閉。
隨後,糖郊亦倒閉。因此,日據明治年間,鹿港行郊乃僅剩泉郊、南郊、 郊、油郊、市郊、染郊等六郊。
至大正初年﹞,米商另組織「米穀組合」,又稻米郊。
其中日治時期主要貿易商為:大和行﹝辜顯榮經營﹞、謙和行﹝米商,許氏經營﹞、黃慶源﹝米商﹞、
德和行﹝米商,黃氏經營﹞、東成行﹝材木商,李氏經營﹞、李晉和﹝麻商﹞。
其中黃慶源當時的當家者正是黃禮永 ……
黃禮永祖籍泉州晉江,後遷居彰化鹿港,日據時期開設商號「黃慶源」,從事碾米生意,人稱「米刈永」,
除了事業有成,並積極參與地方公益事業,為鹿港菜園之望族。
根據資料: 黃禮永的墓碑上書有「桃源 顯祖 考禮永黃公 妣黃門楊氏 佳城」字樣。
「桃源」正係黃禮永這一脈來台前世居泉州晉江縣南門夕十九都長園鄉,引西社桃源,而移民台灣後,
此一脈即以「桃源衍派」自稱。
昭和元年(1926)十一月十日,當時天后宮管理人郭振英等二十一名人員,聯名向台中州申請
「鹿港天后宮改築寄附募款許可」,獲得改築許可後,地方士紳成立「鹿港天后宮改築總代」,
由辜顯榮、陳懷澄、陳培堯、郭振英、黃禮永、蔡敦波、王舜年、黃則騫等九十六位人士組成。
另外鹿港武廟正殿前有一口古鐘,也係昭和5年(1930)由鹿港士紳黃禮永、許梅舫等士紳所敬獻,
是鹿港重要文物……
鹿港金銀廳興建於昭和十年(1935) ,是一棟西洋式的洋樓,為菜園黃秋兄弟替母親祝壽而建。
黃秋正為黃禮永之子,該宅廳堂有三面木刻隔扇,正面帖金,反面帖銀,喜慶或平日時用金面,喪事時反面
用銀色以表示哀傷之意;由於平時都以金面見客,所以列為鹿港十二勝之—「金廳迎喜」。
金銀廳原為黃慶源家族宗祠所在,「金廳迎喜」的輝煌意象,被列為鹿港八景十二勝之一,
是鹿港唯一尚未被列入古蹟,卻能見證鹿港昔日的風采的印記,
其裝飾樣式與工藝美學,是台灣難得的文化資產。
由此可見,
黃慶源家族在鹿港的勢力……
墓手兩側有墓誌說明此孺人乃黃禮銅之妻。
對照其子嗣的昭穆,再對照文獻上黃禮永墓園的建築式樣,
應可確認此墓為鹿港黃慶源家族所有。
旁邊的墓則為黃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