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是荷蘭及清治時期中臺灣最重要對外經商港口,過往曾因商業的發展而繁榮。
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地方特產方面,則以蝦猴、地方傳統小吃、
傳統糕點、傳統工藝最為人所知。
因縱貫鐵路與港口淤積,讓鹿港發展停滯,因此保留了眾多習俗、文化、文物、古蹟,而在地鹿港人也深以此為榮,
盡量保持古文物、習俗並與之和睦相處,因此廟會活動頻率與規模為臺灣最重要。
舊租宮(天后宮)創建於明朝永曆初,因廟宇過狹,由八堡圳創辦人施長齡捐獻自有土地,經街眾募捐建二進式媽祖宮,
前有宮牆、三門、中庭、正殿、丹墀、天公殿。正殿主神為湄洲天后宮六尊鎮殿媽之一尊,俗稱「湄洲媽」。
清朝時前往湄洲進香,而湄洲天后宮廟祝認定是正湄洲媽鎮殿媽之一,決定留下不放回,
當時八郊之一的泉郊林日茂行老闆林文濬,趕往湄洲與廟祝理論,主張有鹿港媽來進香而無媽祖回鑾不成體統,
最後捐一筆巨款始原尊媽祖奉回鹿港。
昭和十二年(1912)之管理人施性瑟組隊擬前往湄洲進香,鑒於過去險被留存教訓,專請大陸彫刻師來鹿,
仿正湄洲媽一模一樣,彫成為「聖大媽」,而後前往湄洲進香。
祖廟知道鹿港媽正是由祖廟出祖,故特將該廟大張「媽祖黃紙神像(木板)」及「鎮宮印璽」贈給施性瑟
先生奉回鹿港,為鹿港天后宮寺寶,現保存寺中。
天后宮係台灣唯一奉祀湄洲祖廟開基聖母神像的廟宇,由天后宮分靈分香出祖的大廟宇眾多,終年香客不絕。
廟中陳列珍貴史料及宗教文物,如前清皇帝的御筆匾額,文武官員的獻匾,古代碑記及昔日往湄洲祖廟謁祖照片
和祖廟贈與本宮的大靈符、聖母寶璽均是本省絕無僅有之文物。
天后宮的棟架形式以「殿堂式」為主要的建構,
三川殿面寬五開間,進身四開間,入口採「塌壽式」,設三個入口門,並留有一步口檐廊,左右稍間再加開八角門,
屋頂為正統的中國傳統歇山重檐四垂作法,為閩南式建築的最高級。
天后宮的石材採泉州青斗石,在雕法方面採透雕、浮雕、線雕、圓雕。
天后宮有著名匠師的參與,建築特色極為顯著,是座具有極珍貴的廟宇建築……
新祖宮係由乾隆帝頒官帑敕建之廟宇,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月,大將軍嘉勇公福康安率勁旅十餘萬,
齊登鹿港,平定林爽文之舉事,雖曰將士用命,亦賴神助,遂撥帑倡建,於是年十二月砌基豎樑,越年六月竣工,
奉天上聖母神像入祀,俗稱「新宮」。
廟貌較遜於舊祖宮,曾先後在嘉慶十二一年(1807)及道光十四年(1834)兩度重修,
日治時期又遭砲火摧毀,垣牖破損,樑柱傾斜,牆壁斑駁脫落,各地信眾於光復後醵資重修,面貌一新;
民國五十九年重建拜亭、前殿廣場、及右側堂廡,
惟古樸之石材及福杉已被變賣,改用磚塊、水泥舖設,已失雅緻美觀;
近年又改建牌樓,整修成今貌。
(城隍廟)
新祖宮為全國唯一敕建之天后宮,當時清乾隆帝欽定每月朔望文武官員依祀行香,並加封聖母為
「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天后」,隨侍兩旁之金將軍千里眼、柳將軍順風耳二人神像,
亦穿官服、著官鞋、戴官帽,甚為罕見。
廟中留有乾隆五十三年「敕建天后宮碑記」、乾隆五十七年「天后宮田產碑記」、
嘉慶十一年「重修廟宇碑記」、道光十四年「重修天后宮碑記」四塊碑石及石香爐等古物,
極具歷史之價值…….
鹿港城隍廟又稱「鰲亭宮」,在今中山路上,即昔日鹿港大街中段。
初建於清乾隆年間,由泉州府晉江縣石獅鄉分香來臺。城隍為中國古代城市之守護神,凡是祈雨或禳災皆常得求城隍,
通常建在府或縣治,但人口稠密或市街繁華的城市也可建城隍廟。
廟內文物眾多,「善惡分明」銅鏡及算盤使人心生警惕,碑記、對聯、古匾、香爐皆有可觀之處,
另外,廟前現存有道光三十年(1850)所置之青斗石獅,雕琢精緻。
鹿港廟宇慶典活動中,以農曆四月十二日的媽祖誕辰,農曆五月初七日蘇府王爺的較盛大,
端午龍舟競渡活動也相當熱鬧。
在天色暗去之後,老街顯得格外的寂落;
相對的,
寺廟的燈火開始輝煌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