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原名叫做「大里杙」,由於位居交通要衝,因此開發得相當早,
與當年的犁頭店、四張犁﹝今台中巿南屯、北屯﹞,同屬台中盆地上開發得最早的區域。
大里早期為洪雅平埔人的社域,雍正乾隆年間,原住民歸順清廷,於是大量移民自大陸湧入,
先民沿大肚溪進墾,並溯大里溪而上。由於這兒交通方便,加上移民的勤勞,使得大里杙很快的成為台中盆地上最富庶的地區,
繼而紮下日後繁榮發展的基礎。
移民初至大里杙時,由於原住民仍有侵略習性,移民遂在「塗城」設置隘寮,並築構土牆以禦原住民攻擊,
故「番仔寮」、「塗城」等舊有地名,皆與防番有關。
當年的移民之中,以來自褔建漳州的人數最為眾多,其中又以林姓更為人多勢眾,
最有名的當屬「林爽文」,林爽文由於不滿清廷魚肉鄉民,故組織台灣「天地會」,展開反清活動。
而名聲響亮的「霧峰林家」,原為大里林家其中一支流,因林爽文事件,方舉家遷至霧峰,其根源也在大里。
樹王里於清代時隸屬藍興堡涼傘樹莊;明治35年(1902)時,改隸臺中廳樹仔腳區涼傘樹莊,
至大正9年(1920)則隨行政區調整,隸屬大屯郡大里莊涼傘樹大字。
二次大戰結束後,國府接收臺灣,原先涼傘樹大字範圍被劃歸為樹王村與鷺村,隸屬臺中縣大里鄉;
民國82年(1993)大里鄉升格為縣轄市大里市,隨之改制為樹王里。
林大有是前清時期的武秀才,這座建築花了三年的時間,在清光緒十四年(1888)完成。
整座建築的格式,是屬於單院落四護廳的三合院建築,有精美的木雕彩繪、燕尾屋脊、磚雕八角窗、
瑞獸等圖案,非常精緻美觀,是臺灣閩式建築中少見的上乘佳作。
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林大有宅受損倒塌大半,幾乎成了廢墟。
近年已拆除興建了販厝,古厝已片甲不存…..
根據台中縣志記載 :
林大有,先人於康熙末年入墾大里,而衍為巨族;其祖父林四美以養鴨母起家,人稱矮仔米。
父親林金輪及伯父林金連營計有成。
據說林大有生而孔武有力,擅長武術,曾赴府考武舉試,雖考取因故未能掛牌 (?) 。
但因為家道殷富,加上擁有妻妾多人,便築大厝、建軒停,堂皇富麗,讓林宅遠近馳名……
從舊照片中看來,林宅屬於清代末朝之官宅建築,整個結構而言,為三合院多護龍式綜合體,外埕有門樓,
內埕大廳前有方形軒亭,可惜殘破支離,屋脊的燕尾弧線,具有線條變化之美。
部分原有裝飾,極具精緻,如磚雕和交趾燒字塑,都有獨特之處,
而萬字花砌磚墻,以及紅瓦組合花墻,真是一面墻壁一個世界,無不古色古香輝映成趣。
舊照片中看出921之後的慘狀…
該宅影像紀錄極少,在網路上或文獻上都甚微,
檢附的這幾張網路上找到的應該是僅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