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台灣劃歸清廷所管,漢人移入者漸多,尤其康熙十四年以後。
沙鹿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便出現漢人要向沙轆社購地之舉。之後閩粵漢人陸續移入,街市聚落日漸發展。
乾隆初年,形成沙轆新庄,乾隆二十九年(1764)更發展成沙轆街,足見漢人人口總數以較前增加。
乾隆中葉以後,隨漢人入墾人數增多,土地拓墾漸成,各地庄街紛紛形成。
依光道十二年(1832) 周璽所著《彰化縣志》載,該地已形成西勢寮、鹿寮、公館、竹林(即今竹林、犁份)、
北勢坑(即今北勢坑、六路厝)、南勢坑(即今南勢坑、埔仔)、沙轆(即今沙轆、斗抵、潭仔墘)等庄。
斗抵即今斗抵里,位市區西南海岸平原上。其得名說法不一。或謂與平埔族語有關。
或謂舊日米糧以「斗」計量,以斗「盛」﹝閩南語讀底﹞糧而得名。
鄰近高速高路交流道附近有一大墓。經往視之,為一楊氏祖墳……
墓碑上記載著 : 楊媽童屘孺太夫人佳城
墓首兩側有當時的縣長林鶴年,以及地方仕紳楊肇嘉、黃國書等的輓詞。
雖說有楊肇嘉的敬輓,該墓的楊家應與清水社口楊家沒有關係,因為墓碑上的燈號寫的是惠安,這與社口楊家的祖籍不同。
就地緣上來說,沙鹿地區的楊家望族有二:
一是梧棲的楊子培家族,另一個就是創建味丹集團的楊家。
梧棲楊氏的開基祖為楊璉,字至器,號華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
楊璉自幼抱有大志,嘉慶年間渡台。克勤克儉,兼作生理,漸有積蓄,即開辦船頭行,即現時所稱貿易商,店號楊合興。
數十年間置田園數千甲,發大財。當時娶一妻兩妾,育八個兒子,即現時八祧房親,終年六十三歲。
其次子楊潤卿,進秀才及監生;三子楊連卿,進秀才及監生,至考中恩科進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學正堂;
五子楊瑤卿,日治時期曾擔任參事。
楊子培為楊瑤卿長子,1907年畢業於梧棲公學校,漢學造詣頗深。
其後歷任梧棲街協議會員、五福圳水利組合評議員、梧棲街長 …
至於味丹的楊家, 根據資料顯示 :
楊深波,1924年生於沙鹿庄的車埔(今沙鹿福興里),為家中的長男;
祖籍福建省泉州府惠安縣,由其曾祖父率族人播遷來臺,定居在本鎮的北勢頭庄,務農維生。
楊深波的父親楊日新,來臺後的第三代,仍從事農耕工作。
楊氏家境清寒,就讀小學的時候,曾擔任送報員、派出所工友,賺些微薄小費貼補家用。
天資聰穎,又好學不倦,故成績名列前茅。自沙鹿公學校北勢分教場完成小學教育,立即獲聘為青年講習所講師。
及長,曾在北勢公學校擔任代課教員。並參加警察特種考試名列第二名,因故未能就任。
不過,有才幹優秀的人才是不會被埋沒的,獲當時的台中州知事推薦到大甲郡役所任職,之後轉調任職於沙鹿街役場。
1943年,楊先生辭官職轉而經商,此為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轉捩點。
戰後第二年,楊氏四兄弟前往台中市水堀頭,承租五公頃旱地,從事農耕,種植花生、甘藷等雜糧。
由於楊氏刻苦節儉,經營頗有成就。1952年,在沙鹿市場內開設「協成商行」,專營日用雜貨生意,生意興隆。
並在住家後院裝設簡陋的設備從事麵粉加工販賣,此為楊氏正式踏進食品業的嚆矢。
1954年,遂與二弟清堂、三弟棋楠、四弟清欽共同集資,於本鎮北勢頭創立味正公司,生產「味精」。
此後廠務蒸蒸日上,為擴充規模,在興安里購地五千多坪創立新廠,1970年將公司遷至現址,更名為味丹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如此看來,此墓應該與味丹的楊家有關。
墓主人童屘太夫人,則出身沙鹿的童存家族…….
童存,祖籍南安縣,生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係竹林童洪令六男,
出身耕讀家庭,自幼研習漢學,沙鹿公學校第一屆畢業。曾服務於昭和製糖及大日本製糖會社。
光復後,任糖廠原料委員至去世止,並先後擔任大甲、台中農田水利會及沙鹿鎮農會小組長長達二十餘年。
童氏為人和祥、忠厚誠實、熱心公益,深受里民敬愛。
日治時期曾擔任保正數年,光復後繼續擔任里長,ㄧ直連任十三屆,屢獲各級長官頒獎表揚。
童氏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壽終正寢,享壽九十四歲。
育有六男五女,均著然有成。
墓碑上男四房,應該就是指楊氏四兄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