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3102.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

大甲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居住、游獵、田耕之所。

當時在大甲附近的平埔族稱為崩山(蓬山)八社(即大甲至苑裡溪一帶的平埔番社);在大甲地區者有大甲東(今馬鳴埔)、

大甲西(今義和里、德化里)、雙寮(建興里)、日南(日南里)等四個分社。

DSC03100.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

 

 漢人移入大約在明永曆23年(1669),鄭氏部將劉國軒派遣副將駐守大甲鐵砧山實施屯墾,為漢人經營崩山八社開始。

今大甲國中附近之「營盤口」及鐵砧山之「劍井」,即為當時屯墾留下來的遺跡。

 

DSC03101.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DSC03102.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
DSC03108.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

 

 及清廷領台,因受其「渡台禁令」的影響,拓墾受到限制。

直至康熙40年(1701)禁令鬆弛,漢人才開始大規模的移墾大甲。

 

大甲的居民以來自福建省為主,其中又以泉州籍者居大多數。

這些移民一由鹿港上埠,北進開墾;另一則從距離大甲西北五公里之大安港或溫寮港上岸,依次墾殖大安頂九庄、

下九庄來到大甲,進駐鐵鉆山山腳之頂店大埔(即今第一公墓附近)及社尾頂店一帶,逐漸形成聚落。

 

DSC03103.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DSC03104.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

 

當時大甲轄區內幾個早期農村聚落中,以北端聚落發展較快,

尤其是頂店一帶,是當時農村聚落最具規模的地方,目前稱之為「舊庄」。

DSC03107.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DSC03106.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

大甲區德化里的黃清波(黃振金)宅,建於日治時期大正13年(1924),

建築形制為二進四合院,面寬五開間,位向坐西朝東。

黃清波(1891-1966)為「隆源商號」創辦人黃椪之子,

於日治時期從事經營米糧、鴉片買賣特許生意,且拓展大陸間海上貿易,

儼然為大甲地區首屈一指之富商,且大量投資於土地,成為大地主。

DSC03111.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DSC03105.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DSC03112.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

 

黃清波新宅建於黃家舊厝右側,建築基線與舊厝齊致,中軸線採左右對稱配置。

第一進採當時流行的裝飾風尚,屋頂採日式四批水,正面山牆最具特色的是去結構化的「破山頭」山牆設計,

破空的山牆造成視覺上動感的震撼。

 

DSC03105.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DSC03110.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

 

泥塑以山蘇、貝殼、花草、寶瓶、動物作為裝飾主題,廊間全弧拱造型,廊柱採附合柱形,窗型均採大正窗型,

內部門廳寬敞,板璧細緻的山水彩繪。

第二進據說為傳統宅院,正堂挑高有閣樓,內埕並不寬敞,亭間較窄,

裝飾仍以洗石子為主,深受當時流行的裝飾工法所影響。

 

DSC03114.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DSC03113.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

 

大正十年(1921)黃清波因不滿總督府實施「台灣保甲制度」,乃辭去保甲聯合會會長職務,

轉而加入文化協會與自治聯盟。

1926年底參與林獻堂、陳炘籌組「大東信託株式會社」, 黃清波時任信託課長,董事長為林獻堂,總經理則由陳炘擔任。

 

DSC03109.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DSC03104.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

 

黃清波與陳炘為同鄉(社尾人)又是公學校同學,1924年陳炘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返台,巧遇黃清波正興造新宅,

提供了諸多意見,使黃宅在立面文字的表徵上,迥異於一般民居洋樓。

 

DSC03099.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

 

而最引人注目就是正面山牆「風月襟懷」的落款與正門牆堵左右兩側「Liberty」(自由)、「Equality」(平等)

立體的英文泥塑,呈現「博古通今」與時俱進的特殊風貌。

 

DSC03095.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DSC03096.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DSC03097.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DSC03098.JPG - 再訪  大甲德化黃宅

 

可惜洋樓外埕左前加蓋綠色鐵皮屋,放置農具與車輛作為農用儲藏分類包裝作業之用,

破壞了黃宅外觀完整平衡配置的美感,

也遮擋了建築立面視覺焦點。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