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建於北宋初年,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西張神鎮。
鈞窯瓷器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種乳濁釉,釉內還含有少量的銅,
不同於耀州窯,也不同於汝窯,燒出的釉色帶紅,有如藍天中的晚霞。
青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雖然色澤深淺不一,但多近於藍色,是一種藍色乳光釉。
是青瓷工藝的一個創造和突破。
鈞窯的釉色比較豐富,五彩繽紛,豔麗絕倫。
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蔥翠青以及天藍,米色,月白,窯變等等。
其中,以紅,紫最為名貴,稱為“鈞紅”,“鈞紫”。
宋代鈞窯創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製成功銅紅釉,
為我國陶瓷工藝,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鈞窯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復燒於金元,延至明清仍繼續仿製,
歷經千年而不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與汝、官、哥、定諸窯齊名。
迄今為止,在禹州境內已發現北宋鈞窯遺址多達四十處,尤以神垕鎮大劉山下最為集中。
禹州現存最早的《鈞州志》中說:「瓷窯在州西大劉山下」。
在禹州市神垕鎮下白峪村和萇莊鄉等地,先後出土黑、褐釉高溫窯變花瓷,被陶瓷學家稱為「唐鈞」。
宋「靖康之變」(1126)後,宋室南遷,官鈞窯停燒,鈞瓷一時受挫。到金、元時代,鈞瓷有了新的發展,
各地爭相仿製,風靡一時,鈞窯播火全國。
元末明初,因戰亂和災荒,鈞窯生產漸衰。明、清時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諸名窯衰退,鈞窯也基本停燒。
清朝晚期,鈞瓷復甦。到光緒三十年(1904),神垕鎮燒制鈞瓷者已有十餘家。
民國年間,因戰亂、災荒頻繁,鈞瓷生產趨於停產狀態。
鈞瓷造型端莊,窯變美妙,色彩豔麗,五彩繽紛,又爲諸窯之冠。
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
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爲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
鈞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
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爲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
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爲國之瑰寶,
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鈞窯土脈細,釉彩有兔絲紋:紅的像胭脂、朱沙,青翠的像蔥,
紫色如紫玫瑰等多種顏色,俗稱海棠紅、梅子青、茄皮紫、天蘭等色彩。
鈞窯瓷器常發生窯變,除本色釉外還會變出其他顏色,而鈞瓷的名貴正在於其獨特的窯變釉色,
其釉色是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故有「鈞瓷無雙」的說法,
鈞瓷的釉質深厚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流動感。
明代文震亨在《長物志》一書中對鈞窯的評論:
「鈞州窯色如胭脂者為上,青若蔥翠、紫若黑色者次之,雜色者不貴。」
明代張應文記載 :
鈞州窯,紅若胭脂者爲最,青若蔥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純而底一、二數目字號者佳,其雜色者無足取。
窯變是鈞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藍浦《景德鎮陶錄》讚美曰:
窯變之器有二、一爲天工,一爲人巧,其爲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
故以泑作幻色,物態直名之窯變。
蚯蚓走泥紋,則是鈞窯的另一大特點,在古籍中同樣有記載。
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
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内現粗紋,垂垂而直下者,謂之淚痕;
屈曲蟠摺者,謂之蚯蚓走泥印,是鈞窯之特點也。
鈞窯瓷極其珍貴,因此在民間有眾多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