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西螺七崁的源起,必須要從張廖姓的典故說起。
在福建省詔安縣官陂地方,張廖姓家族於乾隆、嘉慶年間陸續
播遷來台,定居在西螺地方(舊稱西螺堡,包括二崙、崙背一帶)從事農墾工作,
由於歷代辛勤的耕耘,遂奠定了張廖姓子孫繁衍的基礎。
當時七崁的是以聚落區域為主,除了西螺一帶外,尚包括二崙、崙背等部分村落。
在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漢人拓殖本鎮的有:
康熙末年福建漳州詔安人王玉成入墾公館地區;廖延墜、廖延蘇入墾九塊厝地區;
雍正初年廖達朝入墾本鎮地區;廖明羽入墾埔姜崙;廖純朴入墾魚寮;程姓族人入墾埔心地區;
雍正年間廖朝列等人入墾廣興地區;廖楓、廖順義入墾頂湳地區;漳州龍溪人李盛行入墾本鎮等等。
頂湳里位於本鎮行政區之中間,舊地名有「頂湳仔」、「埔羌崙」。
本里東鄰廣興里,西毗七座里,南接公館里,北與新安里為界。
本里舊名即稱頂湳,沿用至今未變。「湳」是河流泛濫時會浸水之沼澤地,或土質較鬆軟之地,
昔日此帶地勢低窪,每遇夏季大雨,因排水不佳,農地呈現一片泥濘狀態,而稱「湳底田」。
又為了要與西南邊的「下湳」對稱,所以稱此地為「頂湳仔」。
本里居民因其地易積水而農作收成不佳,故初期多以養鴨或養魚為主,
後因有引西圳等水利灌溉之改善,故以農為主業,稻米及蔬菜為主要作物。
經崙村外的鄉道旁,有一祖塔名為尊祖塔。前有石燈籠及石獅子列前……..
從祖塔的對聯可以看出,這正是前西螺街長廖重光的墓園。
廖重光(1875- ? ) ,號菊友
父廖維峻。文秀才,授紳章,辨務署參事等;
1924年擔任西螺街長,1939 保證責任西螺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長 。
廖重光生於光緒元年(1875) ,生於虎尾郡西螺街。
明治三十一(1898)年畢業於雲林國語傳習所甲科,再進入總督府學校語學部就讀,明治三十四年以
優秀的成績畢業後,就進入教育界,服務於公學校(今文昌國小),奉獻心力達二十個寒暑有餘,作育英才無數,
大正九年十月,地方制度改正的同時,被任命為虎尾庄長兼會計役一職,即專心致力於庄政的事務,
大正十三年五月光榮地被拔擢為西螺街長,
大正十年六月,台灣總督依據「台灣紳章條令」頒紳章配用,推崇為西螺街第一號人物。
廖重光先生為人資性穩健具備德望。自幼鑽研四書五經,學行俱佳,才識冠群英。
日治時代共擔任三任西螺街長,樂於為鄉民服務。
西螺市區改建,使延平老街幾乎與大溪、三峽、鹿港齊名,奠定良好規模。
70歲退休後,醉心園藝,或吟詩作樂,
尤以菊花怒放或白柚嚐甘,必也舊雨新知來共賞,以見老誠,所謂樂無為而有為也。
(保靈塔誌銘 基隆 許梓桑 撰)
「玉山」是西螺街長廖重光的祖父廖煇煌在西螺街所開設的商號。
建於昭和12年(1937),資料上說此處即廖重光街長故居所在……
大正元年(1912),北斗溪與虎尾溪源頭的溪水匯集到西螺溪,並帶來大量泥沙淤積,冬季時河水枯竭,
溪面可通行,夏季河水水位大漲,竹筏成為南北交通重要工具,雨季來臨時交通癱瘓,造成不便與安全顧慮,
地方人士於1936年5月24日乃成立「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陳情日本總督府,
終於1937年10月動工建造,至1940年〈昭和15年〉3月,32座橋墩完成,
後因珍珠港戰事發生,日人將橋樑材料移建海南島碼頭,工程停頓。
戰後,前西螺街長廖重光及參議員李應鏜先生,續向台南縣參議會陳情,於1948年成立「西螺大橋續建委員會」,
一再向政府陳情,終於在1952年〈民國41年〉再度動工,歷經趕工九個月,於是年12月25日全部完工。
次年,民國42年(1953) 1月28日舉行通車典禮,西螺街上由各地湧入八萬餘人口,萬人空巷,蔚為美談。
西螺大橋全長1939.03公尺,分31拱,是當時的遠東第一,僅次於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
廖重光曾任教員,喜好漢學,亦為菼社詩人之一。
因其德行兼具,處事嚴謹,獲日本人派任街長長達12年之久。
任內主持西螺市區改正計畫。
是西螺老街成形最重要關鍵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