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西螺地廣人稀,處處蠻荒未開墾,野生動物如鹿、兔、羌、野豬等到處可獵,因此平埔族人的生計大多
維持漁獵粗耕的半原始生活方式,僅種些稻米、甘薯、蔬菜之類的作物供主食或佐食,田野到處長滿埔姜、鹿仔樹
之類的灌木與菅芒、林投樹,可說是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
平埔族人的聚落為小型非固定性集村,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更換住所,其生產方式是採熱帶原始旱田農耕,
栽種黍粟之類的作物,不使用犁耕或施肥,因此當地力衰退後,便會棄地另覓他處耕種。
康熙23年(1684) 皇帝接受施琅的建議,下達領有台灣的敕令。
之後並頒布入台海禁令,嚴格管制大陸人民渡海來台。
但由於中國東南各省人口過剩,生活不易,因此台灣成為他們的新天堂,偷渡來台的人日益增加。
在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漢人拓殖本鎮的有:康熙末年福建漳州詔安人王玉成入墾公館地區;廖延墜、廖延蘇入墾
九塊厝地區;雍正初年廖達朝入墾本鎮地區;廖明羽入墾埔姜崙;廖純朴入墾魚寮;程姓族人入墾埔心地區;
雍正年間廖朝列等人入墾廣興地區;廖楓、廖順義入墾頂湳地區;漳州龍溪人李盛行入墾本鎮等等。
乾隆年間清朝政府政局逐漸穩定,渡台禁令屢張屢弛,直到乾隆25年(1760)才正式廢止渡台禁令,允許沿海居民
出海謀生,造成閩粵兩省的移民熱潮,
西螺地區由於開墾得早,土壤肥沃,自然成為移民選擇定居的理想地點,移民的湧入,
在乾隆中葉,本地街容已有相當規模,人口繁衍迅速。
「埔羌崙」位於頂湳里之中央,昔日此地之沙丘上遍長野生植物黃荊,俗稱埔羌,
而村落建於沙崙之北側,故名為「埔羌崙」。
今人有稱之為「經崙」,似為「荊」字按音拼字之誤……
當時定居西螺的張廖族人,以各村落人丁數及經濟狀況為基礎考量,將分居的二十五個聚落合併劃分
為七個大角落,稱七嵌,此處便是西螺七嵌中「頭嵌」的所在地,
而經崙社區即是「頭嵌」聚落中的其中之一,又稱為「埔姜崙」聚落。
經崙社區是由來自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之張廖宗族第十三世成功(靖忠)公來此開基建庄,
據說「清濁二埤通到觸口」,意指當時經此地至清水溪及濁水溪的觸口,都是開基祖(成功祖)及三房頭的
田地與財產,走走路到西螺街上只會經過二分他人的土地,
並有二館半的公館供出租收租,
可見當時是相當富有…….. 只是多已揮霍殆盡。
日治時期,經崙社區則屬於「埤頭庄」,「埤頭庄」是堡原本的舊地名,
當時以六堡為一個區域設立一處派出所,即為「埤頭庄派出所」,派出所內只有兩個管區,
六堡包含埤頭(埤頭分上埤頭、下埤頭)、鹿場、頂湳(經崙含在其中)、廣興及大新。
堡內也曾設有隘寮,居民多攜雨衣及棉被來顧更,當時派出所都會派人來巡更,
若被發現沒有人顧更,當天輪職的人就會被抓去教訓警示,而當時的隘寮(顧更寮)都矮的,
只是一般的草寮搭建而已,因此現今已看不到了。
廖氏祖墳以開基祖廖(張)靖忠為首,附葬一些先人,
其中張靖忠有鄉賓頭銜;張拔琦有太學生得身分。
祖墳規模宏大,前有半月池塘,為昭和年間重修的墓園;
型制頗具特色,是日治時期仕紳墓園的格局,
可惜墓手已破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