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6466.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

海龍山寺位於晉江縣安海鎮型厝村,為閩南古剎,初名「天竺寺」,後因寺址位於龍山之麓,而名「龍山寺」,

又有「觀音殿」、「普現殿」、「大殿」之稱。

DSC06481.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82.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80.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

其前身為始建於東漢永平九年(66)的灣海(今安海)土民草創之「閩越王廟」,俗稱「無諸廟」;

迨至隨開泰五年(585)中天竺僧 一粒沙經由南洋抵灣海,並於開皇十二年(592)就寺旁現瑞光之大樟樹雕成千手眼觀音,

即今安海龍山寺「開山老祖」,並進行第一次大修建;

DSC06479.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77.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75.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

後陸續於明天啟年間、清康熙23年、清康熙57年、清乾隆30年、清道光15年、清同治12年、清光緒31年、

民國34年、1980年進行數次重修,而成目前所見之規模。

安海龍山寺是一間影響力深遠的廟宇,於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興建,明代天啟三年(1623)重修,

正殿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目前屬於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已有千年歷史。

DSC06473.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71.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74.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

龍山寺之前曾名「普現殿」或「天竺寺」,後因為地處安海鎮龍山之麓,才改名為龍山寺。

由於歷史悠久,不論是晉江的本寺或海外諸多分靈寺廟,在戰亂中都常傳出神跡,

也造就了各地龍山寺的香火鼎盛。

DSC06470.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72.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76.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

台北龍山寺主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

其實這正與台北龍山寺的祖廟——福建晉江安海龍山寺有關。

DSC06478.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

安海龍山寺中軸線上,外面是個放生池,放生池進來有個九龍壁,廣場兩側是鐘鼓樓,

前殿是天王殿,供奉四大金剛,再進去就是拜庭,拜庭再進去的是圓通殿,祀奉千手千眼觀音,

再後面就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後面還有一個藏經閣,這是龍山寺的基本格局。

DSC06469.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66.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67.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

明朝時倭寇八次進犯安海,議毀寺,先後遇寺內烏蜂涌出、雷電交加,使「群寇驚俱跪叩,服罪而歸」;

清朝時,朝廷為禁絕鄭成功與安海一帶人民往來,禁海遷界,濱海梵宮灰燼,惟龍山寺獨存。

因此龍山寺千手千眼觀音被譽為「鎮國佛」。

DSC06468.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63.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

安海龍山寺的香火漂洋過海入台,説起來歷史可不短。

明末清初,晉江沿海三次大批移民台灣,第一次是鄭芝龍受明招撫,平息台灣群盜,組織大批民眾到台灣開發;

第二次是鄭成功率軍驅逐荷夷,收復台灣,帶著數十萬軍民移居台灣;

第三次是施瑯平台統一祖國,也帶數萬軍民到台灣。

DSC06460.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61.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47.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48.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62.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

移民在出發之前往往會先到安海龍山寺上香,並帶著龍山寺觀音菩薩的神像和香火,以祈求神明保祐平安橫渡海峽,

當他們到達台灣,生活安定之後,就會建一座廟將香火供奉起來,以表達對故鄉的懷念。

DSC06457.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56.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55.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58.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54.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創建於明代,

據說當時是安海龍山寺的主持肇善禪師帶著該寺的建築圖紙前往倣建的,

主持雕刻建築的工匠是惠安人王益順,連木料、石頭、磚瓦也都是從泉州運去的。

DSC06459.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51.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DSC06453.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
DSC06452.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

台北艋舺龍山寺則是清末晉江、詔安、惠安三縣的旅台鄉親派代表共赴安海,恭請觀音分靈台灣,

主持建造該寺的匠人,也從大陸帶去了圖紙。

DSC06465.JPG - 再訪  安海龍山寺

當然,現在會發現兩地的龍山寺有所差異,

那是後來日治時期翻修改造的緣故…….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