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晉江南端圍頭角西坡的塘東村,村中保留有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大屋頂、高屋脊,門路有精美磚石雕刻
的明清時期的紅磚古厝外,還有大量民國時期的番仔樓,以及解放初期時修建的石構民居。
在村後的卓望山上,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西資岩摩崖石刻西方三聖大石佛;
同時,在村西還有一條全國獨一無二、天造地設,長二、三里的觸角狀沙堤。
塘東村中還保留有大量的軍事碉堡和防空洞等,是當年823 台海戰爭的遺跡。
塘東村的得名,緣于村中有一口面積達4000多平米的龍光池,
那是蔡氏先人用來蓄水排澇,養殖魚鰻的地方,年深月久未免淤淺。
近年則由僑胞捐資,村人出力,清淤深挖,蓄起一塘清水,又在四週砌起石護欄,池中建造一座石亭和兩道石拱橋,
形成雙龍抱珠之勢。
一泓碧水,照映著周邊紅磚建築,成為又一道靚麗的風景。
除一些稍有來頭的古建築外,
塘東村其周圍還有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大屋頂、高屋脊,門路有精美磚石雕刻的紅磚古厝。
其中夾雜著大量小洋樓,它們既承傳閩南建築格局,也不乏西方的建築元素,是典型的番仔樓,
形成一整片饒有風味的紅磚建築群。
說來也奇,作為1958年823炮戰的陣地前沿,圍頭前線與金門島之間炮火紛飛,周圍的村落皆被炮火破壞,
成為廢墟,只有偌大的塘東村沒有受過炮擊。
塘東村的諸多傳統紅磚建築能夠保存至今,這得要感謝塘東一個旅菲僑領叫蔡文華的。
據說蔡文華在台灣頗有影響,同蔣介石素有往來,金門炮兵司令胡璉也是他的朋友。
華僑最重鄉情,要求保全自己的故里,老蔣、老胡果真就送給他一個人情。
所以當時儘管炮戰激烈,村中也因此築了幾處防炮洞,卻未曾落過一發炮彈。
解放軍的戰時醫院就勢設在塘東,傷員可以在交織的炮火中安穩地療傷休養。
這也可以說是戰爭史上的一段美談……..
塘東蔡氏屬青陽衍派,先祖來自於青陽五店市,另村中蔡氏還有另一支派是濟陽衍派,人數較少。
塘東蔡氏屬青陽衍派。
據譜牒記載,用明公開基青陽蔡氏為第一世祖,傳至第九世有兄弟四人,其第四蔡仲寶分居泉州新門外蔡莊,
第十三世蔡起東分居大侖。至第十六世有兄弟三人,長日侖山,居大侖;次日梅林,分居型厝前埔;三日我東,
名三,號楊梓,即塘東始祖。
蔡我東于宋末,從大侖移居楊梓坑,又徙居玉獅 (即東井),娶英林洪氏,生二子:長玉山,次洪基,
誅茅辟土,拓地建屋于池塘之東,傳衍子孫,故村名塘東。
聚落中稍威講究的一些古建築裏,如宗祠家廟和大戶人家,
在庭前門廊上,會有各種彩繪,多為花鳥魚獸、富貴吉祥的圖案。
屋宇高大軒敞,紅磚鏡面墻拼出連續菱形圖案,安白石方窗;水車堵安裝交趾陶裝飾,白石裙堵下櫃檯腳雕琢螭虎;
門路有精美的磚雕、石雕,雕刻瑞草、蓮花、白鷺、梅花等吉祥意義的圖案。
木牌樓栱、鬥、雀替、吊筒雕鏤精細。前有寬闊石埕,旁豎石枳圍墻。
雕刻方式有線雕、浮雕、半透雕、漏空雕等,充分體現了泉州地區古建築巧、美、秀、雅的風格。
實際走訪發覺,確實有發展唯一歷史聚落的條件 ;
只是地處偏僻, 加上類似的自然村多到不可細數 , 當地政府似乎不太珍視這一些;
以至於落魄之處,仍隨處可見。
穿梭在村內的古民居及石板接道之中 ,
時空仿佛凝結在上一個世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