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鄰深滬湾的衙口村、南潯村位于龍湖镇區東南部,人口萬餘人。
以縱贯南北的舊街道界分為两個行政村,東為衙口,西為南潯。两村人口面積基本各半,
其中南潯村兼有小埭、山前、田頭、灰窑、橋頭等5個自然村。
衙口建村于北宋後葉,屬晋江縣弦歌里。元朝數十七、八都。
明清两朝沿襲舊制。民國時衙口建霞坡镇,新中国成立后改霞坡镇為衙口镇,衙口仍為镇之所在地。
衙口這一现名,當應追溯到清初。
其时村落规模已较大,人口渊薮,初具集市雛形。清初遷界时,居民徙往青陽,集市随之而廢。
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將軍平復台灣后,沿海復界,居民陸續回遷。
施琅將軍及随征族人因功受朝延封赏,興建西衙等八座毗連的龐大官邸,并且鋪設宽敞的石庭,俗稱之為府衙。
是時周圍五鄉十里的居民大都往府衙門口进行集市貿易。
從此衙口作為集市之名,很快就被叫開,同时鄉里因集市而聞名,
南潯這一村名终被衙口所代替……..
衙口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景觀眾多,旅游资源豐富,现在仍然保存基本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古建筑比比皆是,
其中施氏大宗祠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单位。
施琅官邸群、定光庵、粘氏宗祠、赤虾墓等列為晋江文物保護单位。
創建于1689年的施琅纪念館,每年接待成千上萬的参觀者,是泉州市重要的爱国主義教育基地。
勳德齊班馬范曹,這是康熙皇帝對施琅將軍的讚譽,意思是說他的德勳可以和班超、馬援、范仲淹、曹彬媲美;
將軍靖海收疆土,寶島朝宗入版圖。這副對聯則概括了施琅將軍平臺的歷史功績。
施琅(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是一位頗有戰略眼光的將領,先從戎于黃道周麾下,
後轉為鄭成功部將,後降清,官至福建水師提督。鄭成功在臺灣病逝後,其子鄭經踞守臺灣,與清政府分庭抗禮。
施琅將軍以過人的戰略眼光向清王朝建議平定臺灣,並最終率軍渡海征台,收復臺灣,海峽兩岸化干戈為玉帛,
閩台同胞重新舟楫往來。
施琅為國家統一做出了貢獻,因此受封為靖海侯,建靖海侯府。
靖海侯府,始建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
五開間三進,雙面 護厝,有60多間房屋,占地面積達到2650平方米。承襲明代簡約大方的建築風格,很有特色。
經歷300多年的風雨,建築曾受到損壞,
2003年晉江市政府 撥款、龍湖鎮、海內外僑胞捐資重修,使其恢復原有的壯觀。
走進中廳,一尊施琅將軍戎裝石坐像,雕刻得栩栩如生,盡顯施琅將軍一代虎將風采。
靖海侯府東側是施氏大宗祠,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
是年施琅卒于任上,清廷為表彰其功勳,敕建祠於故里。
施氏大宗正廳為樹德堂,據說神龕中供奉施氏祖宗神位,還有一幅施氏臨濮堂四位祖先的畫像。
往後走到後廳,是專門奉祀施琅的祠堂,祠堂神龕中端坐著的施琅塑像,衣著皇帝賜賞的明黃色龍袍 ;
龕旁寫有一聯:上將能宣力,南紀盡安流。是康熙皇帝當時讚賞施琅寫下的詩句。
後廳偏門外是後花園,有幾座假山,假山周圍立有許多石碑,上鐫刻近代海內外施氏宗親捐款。
這部分為未開放參觀。
如今,施氏大宗與施琅故宅靖海侯府一起,祠、宅並立,同拓為施琅紀念館。
紀念館保留了當年施琅將軍的起居室,展示了他戎馬一生,為國家統一事業殫精竭慮的歷史。
紀念館看到了施琅平定臺灣後給康熙皇帝上奏的《恭陳臺灣棄留疏》(1683)。
以及相關的碑記 ;
其實在台南祀典武廟中便有關於施琅事蹟的重要碑記。
而此地反而是複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