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氏很早進入閩地開發,成為閩臺一帶大姓。閩南俗語稱:陳、林、吳、許四大姓。
在晉江,許姓人口300名以上的村落有108 個,人口可達數十萬。
相傳許氏出自姜氏,其始祖為上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農氏。
話說神農氏居於姜水之濱,因以為姓。其後裔共工之從孫四岳,嘗佐堯治理天下。
傳有呂、盧、高、紀、許五姓,號稱烈山五姓。四岳之一日伯夷,號稱太岳。
西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封伯夷的後人文叔于許國 ( 在今河南省許昌市 ),稱為許文叔。
許是個小國,春秋時為鄭、楚所逼,幾度遷徙。戰國初年被楚國所滅。
其族裔遂以原國名為氏,奉文叔為許氏得姓始祖。並以太岳傳芳作為郡望…….
高陽許氏,始自秦末隱士許猗之裔漢大司農許據。據子允,曾任魏中領軍鎮北將軍,生武、奇、猛三子。
猛為晉幽州刺史,子式,晉平原太守,生子二:皈,為司徒;邁,為東海太守;二人分為大江南北祖,而南支尤盛。
因溯至戰國初年,許國被滅,宗室子孫自容城遷居冀州高陽北新城縣都鄉樂善里,
故許氏子孫皆宗高陽,以為郡望。
唐中和年間 (882 -885) 由固始來閩鎮守漳泉的侍禦許愛,先居瑤林,後遷石龜,
家族繁衍分蓬山、西花、瑤林三大支派,傳裔遍及二州五邑,繼移居臺灣以及東南亞各國,族裔蕃盛。
顧名思義,這石龜(包含鄰近的瑤林)的許姓,正是衍自於這個支派……..
石龜許氏族譜中,播遷外地的記錄比比可見,如:
十世次公,分支金門後埔鄉、十二世興龍,分支石美許坂村,十八世肇波,分支石江南苑許厝,
二房分支漳州上街,三房分支角美鴻漸村,四房分支石夾,長房份二十世太順、太來,分居廣東海豐竭石街,
二十三世有春,分居福清縣,二房廿二世登顯分居石碼,廿三世有昆、有慶、有鎮住臺。
由於遷徙頻繁,外遷的瑤林傳裔又再次播遷,
所以瑤林許氏不僅在閩南星羅棋佈,幾遍五邑,而且在廣東、浙江也有其支派。
金門庵前村許氏、烈嶼東林村許氏譜記,其開基祖就是從晉江石龜轉徙遷去的。
其派先由瑤林許厝村徙惠安東園,之後海移居金門,分居金門庵前、烈嶼東林,
而後子孫又分居臺灣新竹、臺北等地。
(金吾衍派)
鹿港的許氏也是此派支的裔孫 ……..
這在許厝埔一帶的許氏祖墳上可以看見 , 老街的瑤林街也是因此而命名的 。
石龜許氏始祖唐詩御諱愛公。自開基石龜以來,興旺發祥、瓜瓞綿綿。
公有三子,長子達公居蓬山,次子川公居西花,三子泮公居瑤林,分為三大支派。
從祖鄉分衍出去的有三百多村,散佈在全國各地,有浙江、江西、四川、和廣東等省。
在福建有福州、福清、惠安、南安、永春、德化、漳州、廈門等縣市,人口數十萬。
以晉江一市而言,繁衍上百人以上的有108鄉,均稱石龜為大宗鄉。
還有台灣、香港、澳門以及旅居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人數也有數十萬人。
已因此在石龜村落內可以發現不少的番仔樓,
這也都是出洋的子孫利用匯款所建造 ……..
此處的洋樓山牆造型較為簡樸 , 但以紅磚堆砌而成洋樓立面 ,
不同於金門洋樓有那麼多的裝飾式樣;
另有一種閩南紅磚古厝的醇厚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