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在以前元代的時候稱奈社,
在水頭居民習慣將西南隅的水頭叫『前水頭』,而東方的水頭稱『後水頭』,
前水頭又稱金水,而後水頭又稱汶水,
金水的開墾,相傳是一位姓白的老翁將漁船靠岸避風,並且在其蓋一茅屋。
而較具體的水頭聚落的開莊,以水頭的主要氏族黃姓之開金祖仲卿公,因避元亂,
除此之外,中界居住的李姓族人及瓊林蔡姓的支派,構成水頭多姓村的規模。
水頭聚落建於元延祐二年(1315) 以後,目前的規模是清乾隆以後的發展,
其中黃氏於杭州、錦州經商致富,使得聚落經濟力量蓬勃,並修建宗祠、屋舍、書齋等。
如位於中界的「酉堂」為金門唯一略具園池雛形的建築群。
近代以來,由於鴉片戰爭及廈門的開港,使得出洋移民頻繁,其中以印尼華僑最為著稱,
透過「信匯局」將資金匯回興建洋樓,並創辦金水小學。
水頭也是金門多數單姓聚落中,少數的多姓村。
地區範圍共分為頂界、中界、下界、後界等4區,共有4座宗祠,3座屬黃姓、1座為李姓所有,
並有金水寺、惠德宮、靈濟宮等3座宮廟;
民居建築最為著稱的為清乾隆時期的「十八支樑」(9座二落大厝),
以及得月樓洋樓群,兼具閩南傳統聚落以及近代僑匯經濟洋樓之建築文化,
展現出內涵豐富的地域風貌。
黃天露宅建於民國十九年,黃氏為前水頭黃家二房派下子孫,民國初年前往印尼經商致富後匯款回鄉
所建的宅屋,其建物之鏡面堵,有「彩釉瓷磚」紋樣有花卉、水果等圖示,目前亦作為民宿之用。
黃天露宅建於民國19年,位於十八之樑東側,為黃天露於民國初年下印尼經商,成功致富後返鄉,
聘請同安工匠興建而成,歷時二年完工,建築裝飾細緻華麗,洋樓型式的疊樓建築、建築正面及前廳牆上
的日本彩釉面磚、鯉魚狀排水孔…等,色彩艷麗,皆可見其建築工藝的細緻作工。
建物正面石堵的「彩釉面磚」色彩豔麗,紋樣有花卉、水果等,搭配於紅色燕尾磚的牆面上使整體色澤十分亮麗;
洋樓立面為五腳氣形式,外樑列柱成拱形,
山頭上「民國十九年」的泥塑字樣,則紀錄著古厝的歲月。
黃文東宅則建於1925年,為黃文東至印尼麻里吧板經商,匯款返鄉興建此宅。
建築平面格局為二落大厝,本體牆身為斗砌磚牆、石板條砌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
建築用料講究、施工精細,保存狀況良好。
水頭三面環山,只有西北面海,具有背向陽之利,因此吸引各方來此開發,富足之下先後以建築展示實力,
首先在清初由黃家子孫籌建酉堂、十八支樑等閩南風格建築,後又有民初子民落番有成,僑匯回鄉所建的得月樓、
黃永遷、金水國小等洋樓群,創造了水頭在金門建築史上的一頁。
目前這些古厝洋樓大部份由國家公園出資整修,部份規劃為展示館,
部份標租給民間做民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