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山因外表「峻嶒皆石,近觀之,狀若兜鍪」(兜鍪:武士之帽。),故以「太武山」命名。
為金門島上最高、面積最廣的丘陵地,主要的構造為起伏的花崗岩、花岡片麻岩所組成。
金門先賢詩文說「浯江斷嶼入海水,仙人倒地臥不起」,因此海上人特別稱呼太武山為「仙山」,
而金門人俗稱「大山」。
太武山一帶已被列入金門國家公園的「太武山區」範圍內,包括毋忘在莒石埤、鄭成功觀兵奕棋處遊憩據點;
海印寺石門關、魯王墓、邱良功墓園、蔡攀龍墓等古蹟;太武公廟、擎天廳等戰爭紀念建築。
太武山除了可以登高望遠、健行外,山上更充滿自然與人文景觀,大家熟悉的「毋忘在莒」、「倒影塔」、
「海印寺」、「海山第一」石門關等,都相當受到遊客喜愛。
根據史料,最早提到「太武山十二奇景」的是明代「八閩通志」,可知十二奇景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了。
此外,洪受的「滄海紀遺」、「萬曆重修泉州府志」、何喬遠編撰的「閩書」對太武山十二奇景也都有記載。
清末林焜熿纂修的「金門志」也將之載入金門的第一部地方志書裡。
只是「十二奇」是哪?各書所記略有小差異。
所謂的十二奇:蘸月池、蟹眼泉、眠雲石、跨鰲石、倒影塔、玉几案、古石室、石門關、千丈壁、一覽亭、偃蓋松、
太武巖、風動石和步雲梯等, 景點有所出入,各書收錄不一。
由玉章路牌樓往上行約1.3公里可抵鄭成功觀兵奕棋處,
此乃明末鄭成功與幕僚們戰時觀兵運籌、閒來弈棋遣興的地方。
該處有一天然岩洞,洞內原有刻上棋盤的古桌椅,但皆已傾毀,現在所見是後來國軍重修。
倒影塔立於觀兵奕棋處岩洞的上方,為金門三大古塔之一,
原塔於昔時已毀,一旁有石碑記載著倒影塔的傳奇…….
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為抵禦捼寇,命江夏侯周德興屯戌海疆。
周德興相度形勢,在活州設置守禦千戶所,築金門城,並設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等五寨以拱衛。
又在太武山、矛山及南磐山建倒影、矛山及文台三塔。
倒影及矛山二塔分別毀於地震及八二三炮戰,惟獨文台古堡,仍然吃立磐石,巍峨高聳,彌足珍貴。
倒影塔位於金門另一古蹟海印寺石門關所在的海印巖對面,塔高共計七級,塔頂並刻有「文峰聳秀」四字。
民國七年(1918)的一次大地震中,不幸崩塌。
林乃斌修倒影碑記記載:
太武山之有倒影塔,不知建自何時,其可知者當為明初葉物。
據至載:摻有十二勝景,塔占其一塔影倒海,游魚屏跡,名帶鄉先正,多有記詠,則中葉有塔。
山距海七,八里而遙塔在山巔,並影及於海,或云:打影朝陽,故影,是則奇。
故位數百年魏然長存,繁人心之仰止,作航海之標準,所關尤距,非僅以勝名。
民國五、六年間,大風地震,洋洋乎大觀也,記其顯位如此。
目前之樣貌為重建之物…….
塔前平台居高望遠,對岸的大陸風光一一可指,
金門島西部一帶的外廓及縱橫阡陌也歷歷在目。
由此又是通往斗門古道的小路 。
在此憑弔 ,
夕陽西下 , 氣象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