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興古時候叫「下坑」,和隔著一條山溝的「陳坑」相鄰而居,而「小夏興」則叫「轎裡」。
「小夏興」村子雖小,卻源遠流長,地靈人傑震古爍今,該村正是金門先賢傳奇人物陳顯之故居所在。
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洪武五年,小夏興人陳顯,京試登魁,歷任汝州〔今河南臨汝縣〕、隰州〔今山西隰縣〕、
德州〔今山東德縣〕等地 縣長,後調入京城,明成祖為燕王時,非常賞識陳顯的才能,特任他掌書記,大概相當於
今天的主任祕書或秘書長之類的官,和燕王朝夕相處,深知他生性多疑,心存不軌,幾次和他博棋對奕,曾藉機暗諷
和進諫,並不能改變燕王心態,因而假病辭官歸隱故里,回到小夏興。
不久,燕王篡位,是為明成祖,改年號為永樂,特下詔遣使,希望為陳顯封官加爵,陳顯認為既已辭官歸隱,
豈能再貪圖榮華富貴,再去侍俸這樣的君王。因此,當差使到達陳顯居所時,陳顯沐浴更衣,
拜接聖旨之後吞金而死。
清雍正年間,為表彰陳顯堅定不移的志節,特下聖旨追諡「志堅金石」匾額。
此匾目前保存在小夏興的陳氏宗祠內…….
陳顯死後,墓地擇定夏興東南方村郊安葬,
出殯隊伍在嗩吶哀怨聲中緩緩前進,快到預葬地,突然刮起一陣強風,
將孝男手中的幡旗高高吹起,朝著后園村南的海濱飛去,眾人皆看傻了眼,只有風水師拚命的追,
終於,幡旗在海邊的一塊巨石旁落下,風水師端詳了半天,突然驚叫道:
「這是蟹窩吉地,莫非是陳顯顯靈自已找的好地方,比起先前看好的墓地好太多了,以幡旗降落點為基準,
進前三宰相,退後萬人丁」。
這個時候,出殯隊伍也趕來了,風水師將實情稟報陳夫人,但見陳夫人沈思半晌之後:
「三宰相雖是一時權貴,但遲早成過眼雲煙,倒不如萬人丁來得久遠!」
因此,囑意風水師墓地儘量往後退,風水師遵照夫人的指示退後點了穴,而陳夫人猶恐風水師有違原意,
又命風水師再後退一步,當棺木入墓穴之一剎那,忽然晴空霹靂,轟隆一聲巨雷,墓穴旁的一塊巨石,
從中龜裂一條約莫十公分的縫隙,風又師見狀臉色大變:「可惜蟹窩已破,雖有萬人丁,但都外遷!」
歷史的腳步未曾稍歇,如今,六百多個寒暑過去了,陳顯一生傳奇的故事依舊為老一輩的人們所傳頌,
后園南邊海濱陳顯墓地旁的巨石 確實有一道很深的裂縫,縫中芒草叢生如一道馬鬃狀,
但巨石是否真為卜葬時遭雷擊所裂,就不得考稽了。
至於雖有萬人丁,但多外遷,
現今的山外、東洲、高坑等村陳氏人家,都源自夏興,其它分支於大陸或南洋地區,
更是多不勝數。
陳顯墳墓的墓碑是一整塊的大石,中間拱起處如牛軛形,墓碑上有圓日及祥雲狀,日行下刻「有明」二字,
墓碑上的文字僅有「南海夜台」四個字;
按 : 陳顯字南海,夜台一詞在辭海裡夜臺為墳墓之意。
由陳顯墓往後走大概一百公尺的地方,可以看見一大石所造的墓道碑,
陳顯墓道碑直接刻於原石上,與金門現存古墓中與眾不同,是金門唯一一座。
碑上的中央二行文字為:
「奉直大夫三任之州,南海陳公墓道」。碑文的左側用小字題刻:「文霖郎鎮遠縣曾孫陳宓勒石」
兩邊的文字較小,左邊文字:「公諱顯,別號南海,洪武科開經魁,,太宗時為燕王,廉其才,辟掌書房,
嘗乘奕諷諫,旋以生病告歸,靖難初,遣」;右邊文字:「使召公,意不就,夜具衣冠,再拜而死,
雍正四年特建祠崇祀,春秋致祭,永以為例。」
陳顯墓新近整修 , 不復之前文獻上所載之古樸風貌 ;
可惜事先資訊未能齊備,
竟也忽略了相關墓道碑的採訪……..不免有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