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蕭、葉、彭四姓為沙美已知最早入居者。
張氏始祖張允三於元未明初自同安張林入居。
沙美老街是金門最早形成的市街之一,金沙鎮的軸心,曾匯集過四大路的買賣人口。
沙美老街原本店主大部分為黃張姓族人所有,它創建年代可追溯至宋代。明朝時金門鹽產業到達巔峰,
鹽產地大多集中在沙美,造就沙美老街的極盛時期。
老街距今應有350~800多年歷史,店屋約清朝道光三十年就有了,
主體是八街八巷弄,因此又稱「八卦街」。
金門宗族聚落規模的形成始於宋代,北宋改屬同安縣,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島上居民開始繳納戶鈔。
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在金門設立都圖,有統治管理的組織架構,共設四都,轄九圖,劃歸同安綏德鄉翔風里,
計有十七都、十八都、十九都、二十都,大、小嶝為十五都和十六都。
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泉州知府真德秀巡視海濱,屯兵要害,經營料羅灣戰船,建立海上武裝部隊。
咸淳年間(1265-1274)開始查征賦稅,丈量田畝。
宋代金門屬於泉南地區人口謀生的常態性移居,村落規模形式並不大,
靖康之亂及宋元交會時期的戰亂,帶來較多的避難家族,定居後促進宗族勢力的擴張,
為地方聚落發展興起莫大的助力。
金沙最早的開發記載為張氏族人,始遷祖福星、允三、儀福崑仲三人,
約於宋末自晉江駟行移居金砂,開創金砂張氏。
儒林張氏開基於宋初,譜記其家族“惟耕讀業,罕工商,而得稱為泉南著姓者,則以書香繩繩藉有起家雲爾。
故以儒林作為村名…….. 儒林始祖鏡齋公,開閩延魯公後裔也。
鏡齋生九子,分支九房。依次日:仁郎蓮池房,義郎上倉房,禮郎廳上房,信郎樓下房,恭郎上方房,
敬郎同安房,遜郎安溪房,讓郎漳浦房。難得的是張鏡齋傳下各支皆蕃衍昌盛,人才代出:
六子諱恭,傳上方房,居張林上庫、內坑上方,駟行等地,
九世有分居同安濠山板橋者,再徙晉江潘徑,路廈、洪塘、清透、柯坑、伍堡、岑張、後洋、上厝、金門沙美及。
板橋、潘徑皆建有宗祠,
金門沙美仍存明張廷芳所修的族譜,記其始祖允三公由駟行航海人滄江而居金砂的歷史。
張璋滿古厝位於金沙鎮汶沙里沙美87號…….
建於1876年,房屋格局為二落大厝,房屋下緣以石板條砌成,上緣則採丁字磚砌成,
原為張氏至檳城工作返鄉後建造而成,後做為國軍連部駐所,直至八二三砲戰後撤離,
後經多次翻修而保留當年樣貌,富具當地民居風格。
是聚落內最有可看性的傳統民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