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字孟偉號逸叟,今金沙后水頭人。生於明孝宗弘治元年,武宗正德九年進士,
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後升廣東司郎中,省徭役,明禮教、禁游女、去淫祠,因當道所荐而改知松江府,屢有治績。
時因上疏斥張聰之妄誕不經,後張璁為相,吏部侍郎霍韜力勸偉前往謁見,偉乃稱墜馬傷足而辭官歸鄉,
以禮教鄉人,使民風習俗丕變,金門民間有「文章許鐘斗,品德黃逸叟」之俗諺,
並稱黃偉為「品德完人」。
嘉靖十六年(1537),泉州大饑。巡按李元陽請黃偉、許福及俞大猷代行賑災,經夙夜悉心籌畫,
彈精竭力而積勞成疾,次年三日十七日卒。
饑民如喪考妣,遠近莫不慨嘆流淚,歿後祀鄉賢祠。時在南安水頭下店村,有耆老夜夢黃偉騎白馬來告,
請在當地建廟供奉,醒後始得知黃偉已仙逝,當即召告全村鄉民,得鄉人之響應,建『壽溪宮』以祀黃偉,
清光緒年間,後浦頭也建『慈德宮』供奉黃偉。
可見當時金門人對黃偉的尊崇。
黃偉死後葬在後水頭與斗門之間之高地上,
此地由太武山一路來脈,形如飛鴨展翅、故稱此穴為『飛鴉落田』。
前臨平田後背太武山,遠望金沙奚,本地耆老謂,此穴隔海以對岸之福建為其朝山。
當時被譽為金門四大風水吉地之一。
此墓之墓塚大部均在墓之後方,而黃偉墓之最後方卻是正身的護牆,護牆二端頂以垂直的第一道墓手,
護牆中央前方為埋骨之所,故墳塚分為兩層,底層用整片石材雕成,中間凸起的部分如一口形,上層再蓋
以如覆斗式的官印形石塊,
第一道墓手內側內配青斗石雕成的短柱和欄板,將墓塚呈三面圍成,
欄板上回首顧主的麒麟浮雕各一。
墓心所在面,低降二階是墓桌,桌的櫃檯腳正前有三件石雕吉祥圖案,兩側伸出二層墓手,
第二道墓手間的明堂為祭祀空間,第三道墓手上置石獅,內側各有一條石板凳,可供來祭祀之後人歇息之用,
這種設置在各類墓葬中極為罕見。
墓手外設方形風水池,池內前二側各有一道三級石階,上階後是一平臺,平臺外的中央有石階下,
階之兩側設石鼓一對,這一道設置類似廟宇的第一進,兩石鼓間之朝供猶如大門,上平臺後再下階至祭祀所,
整個過程猶如走過第一進到中庭,雖是墓地,卻類似祖祠、院落之設計。
墓前配置石虎、石馬各一對,
石馬在前似在低首沈思,石虎在後前仰後蹲。
墓前有望柱,墓道碑則位於墓塋的左前方樹林之內,
金門當局把該墓列入古蹟來保護,且業已撥款修古復古,再現其原貌。
墓道碑原立於斗門村邊之古道旁,但民國七十六年(1987)土地重劃後,已不再路旁,漸被樹叢所遮掩。
碑額橫刻「大明」二字,碑文為「中順大夫松江府致仕知府黃公暨安人陳氏墓道」,
黃偉墓為明代四品官墓之形制,
在全島的明墓中,此墓特色獨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