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0766.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

觀德橋位於金沙鎮高坑村外郊,建於清道光十三年(1850),屬於三級古蹟。

明代時為金門千戶所城和官澳巡檢司城之間的要道,

是平日官府文書傳遞、官員往來必經的道路。

DSC01076.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DSC00768.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DSC00767.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

 

觀德橋是一座全由花崗石做成的石橋,橋面上有長5公尺、寬50公分的四條石板鋪成,

建築成一座長5公尺、寬2公尺的石橋,橋一端有一對石獅子,另一端則是石燭。

DSC00684.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DSC00685.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

太武山位於金門東半島中部,雄偉莊嚴,由於其形狀有如武士的帽,故以太武山為名。

山頂約在東經11824分,北緯2427分,海拔高度二百五十三公尺,為金門第一高峰。

越江遠望,山形蜿蜒,若仙人倒地之狀,

DSC00571.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DSC00572.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DSC00573.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

故云:「浯江斷嶼入海水,仙人倒地臥不起。」

因此太武山別稱仙山,俗稱大山。

DSC00609.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DSC00608.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

金門高粱一年兩收,10月中至11月中旬正是秋季高粱收成季。

民國四十多年金防部司令官胡璉將軍鼓勵金門種高粱、釀酒,撫慰駐軍,金門才開始大量種植高粱。

歷經了半世紀,全金門共計約有2,000公頃面積的高粱田…….

DSC00613.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

高粱採收後,金門大地轉栽種小麥做為高粱酒發酵麴菌,

翌年36月黃橙麥田,又是另一頁金門大地彩繪。

DSC01075.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

觀德橋旁約6公尺處,立有石碑,上刻「觀德橋」三個楷書大字,右刻造橋年代(道光庚戌年桐月

新建築造),左刻捐建人(瓊林社誥封武德尉騎蔡行猷立),碑身寬約72公分,高約178公分,

碑身無底座,直接立在地上。

DSC00760.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DSC00761.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

從環島北路顏氏節孝坊開始到高坑,沿路須跨越兩道寬約數公尺的水道,兩處水道上分別築有橋樑,

到了道光年間由瓊林蔡行猷新建其中一座橋樑,並命名為「觀德橋」,

這也是金門唯一留存下來的清代古橋。

DSC00766.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DSC00762.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DSC00763.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

於瓊林至中蘭的環島北路旁,便矗立著這麼一座「節孝坊」,

這座「節孝坊」為金門現存三座「節孝坊」中唯一沒有被列入古蹟者,

此坊係為表彰瓊林蔡仲德之妻顏氏鳳娘節孝所立,因此稱之為—「顏氏節孝坊」。

DSC00764.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DSC00765.JPG - 高粱田旁的  觀德橋

顏鳳娘,賢聚人,經歷了多少風霜,到了晚年苦盡甘來,四代同堂,享年81歲。

其子蔡行猷,樂善好施,為當時有名仕紳,

「觀德橋」即是蔡行猷所捐建的…….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