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林原名「平林」,在宋、明兩代皆隸屬同安縣東界綏德鄉翔風里轄下的十八都「瓊山保」,
明熹宗時(1621-1627)為了對素有「江南才子」之稱鄉賢蔡獻臣的推崇,特欽賜里名「瓊林」。
蔡氏入金甚早,據《瓊林蔡氏族譜》上所載 :
蔡氏於五代初入閩,遷至同安西,復遷至浯洲之許坑(今古崗),傳到蔡十七郎入贅平林陳十五公,
繁衍子嗣,是為瓊林蔡氏開基始祖,但從蔡十七郎遷居平林開始至五世以前,蔡氏一族人丁並不旺盛,
或單傳,或為僧,或另開別族,直到五世的蔡靜山生有四子,留於瓊林的長子竹溪公、次子樂圃公
奠定了瓊林蔡氏的規模。
瓊林蔡氏於明清二朝科舉,出仕為官者甚多,
計有進士六人(蔡貴易、蔡守愚、蔡獻臣、蔡懋賢、蔡國光、蔡廷蘭)、舉人七人、貢生十五人、
武將六人、國子監生二十七人、生員八十等,其中更有「祖孫父子兄弟叔侄」及「祖孫父子兄弟伯侄」登科
扁額堪稱金門之絕,更有「明代文治、清代武功」讓瓊林村民引以為傲的史實。
放眼金門島上一百六十多座宗祠中,瓊林村蔡氏宗祠「量多質精」高密度宗祠群「七座八祠」,
更是列入二級古蹟,而聚落中又發展出以宗祠為中心的甲頭有大厝甲、大宅甲、樓仔下、坑墘甲、
東埔頂及埔仔頂。
瓊林村內除了共同祭祀的「大宗宗祠」外,也有各房的小宗宗祠,號稱「七座八祠」,
計有竹溪派下的「六世竹溪公宗祠」、「十世柏崖公宗祠」與樂圃派的「六世樂圃公暨十世廷輔公宗祠」、
「六世前庭房宗祠」、「十一世榮生公宗祠」、「十六世蔡守愚宗祠」。
其中六世樂圃公宗祠暨十世廷輔公宗祠,兩者同在一棟三落大厝之中,而有七座八祠之稱 ,
密度之高為浯島之冠……..
瓊林青陽蔡氏源於光州,後徙同安,再遷到浯洲許坑(今古崗)。傳至蔡十七郎時,入贅平林陳家。
由於子孫繁衍,迫使陳姓氏族轉居陽翟(今陽宅),於是平林成為蔡氏世居之地。
其後瓊林蔡氏分九房,住四甲之地,並各建宗祠:
大厝甲,為大厝房居住,康熙年間建三開間兩進式的大厝房十世宗祠。
坑墘甲,為上坑墘房,下坑墘房及前坑墘房所住,建有三開間單進兩廊式的坑墘六世宗祠。
大宅甲,由新倉上二房、前庭房居住,清道光二十年(1840)建三開間三進式的新倉上二房十一世宗祠,
內有蔡廷蘭中進士前所題的碑記;另外在乾隆年間也建了單進兩廊的前庭房八世宗祠。
樓仔下甲則由新倉長房、新倉下二房、新倉三房等居住,並建新倉下二房六世及十世宗祠一座,
做為長房、二房、三房共有的宗祠。
除了各建宗祠之外,在瓊林的中心,始祖蔡十七郎所住的地點,蔡氏也建造屬於「大宗」的家廟。
及此篇所介紹知蔡氏家廟…….
廟分兩進,供奉始祖至五世祖以及歷代仕宦鄉賢神位,兼做鄉人聚集及共商村務的場所。
現存的家廟為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所建,規模雖小,但大木作頗為細緻。
在樓仔下另有一座供奉新倉下二房十六世蔡守愚的專祠,稱為藩伯宗祠。
藩伯是布政使的通稱,因蔡守愚曾任明時的雲南右布政使,所以宗祠也叫「布政祖厝」。
這座乾隆年間所建的祖厝,是一棟三開間兩進兩廊式的建築,
最大的特色就是明間正面共開了三個門,門扇全紅,為御賜官宅所獨有。
聚落之中有一座風獅爺嵌於蔡氏家廟的後壁上,是以青草石雕刻而成,高度約76公分,
主要功能是針對巷道的沖煞壓勝物,
是此尊風獅爺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