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浦是指金城鎮的城廂四里,南向臨後浦港(俗稱前江)。
「浦」字當做地名,原是指水濱之地,然而後浦地名由來,殊難考證,
據金門「浦後陳氏族譜序」記載 :
「浦後陳」始祖陳興仁,本是元臣勳臣後裔,為元末至正年間,
宗叔陳有諒反元,陳興仁受到牽連,只好挈家帶眷二十餘口,避居浯洲(金門)今後浦一帶,並在那兒建有
「上學祠堂」一座,「上學祠堂」面向北方,以示不忘本,祠堂前有山,後有浦,
因名上學祠堂後方的「浦」地為後浦,這是「後浦」地名的由來,
較早見諸地方文獻者,可知其實「後浦」一地富有水利,必是膏腴之地,
已經成為早期金門人耕稼居住的地方。
後浦聚落的形成是始於十四世紀中葉以後(元末),陳氏、許氏先後定居後浦。
至明嘉靖年間,許是丁口以達四千餘人,蔚為後浦第一大族。
當時許是族人為了防範海賊侵擾,曾興築後浦土堡,以防禦之。
明末清初明鄭金廈抗清,練兵於後浦,設有內外校場及造船廠。
清康熙十九年,總兵陳龍自金門城移駐後浦,後浦逐漸發展成金門軍政經濟中心,
也進一步塑造了城鎮的空間結構,如東西南北門境界的區分。
民國四年金門設縣,縣治仍設於後浦,其後基督教會堂、模範階級吧剎,
以及不少南洋僑匯的洋樓陸續興築起來,更增添後浦城區的特色。
到民國五十四年,後浦區分東西南北四里,隸屬金城鎮,
後浦也舊稱為金城,此後就沒改變了。
金門高坑人陳詩吟,1903 年赴新加坡、印尼開設土產貿易商號,
因利用第一次大戰期間(1914~1918)物資急需的機會,遂成钜富。
1932年,偕同四夫人薛賢珍(珠山人)返鄉建洋樓,於後浦購地建屋,不過,生意繁忙的陳氏並沒有
親自主事,而是由四夫人薛氏及其姪兒陳文藩統籌一切,然而,當這棟洋樓尚未蓋到一半時,陳詩吟即已辭世,
而在洋樓住不到四年的薛氏夫人,也因民國26年日軍發動戰爭而避走新加坡,
將這棟房子托付親戚代管,爾後即不再返鄉定居…….
這棟建物爲出龜洋樓,亦有後落的配置,規模宏大。
洋樓裝飾精致,中西各異的主題展現在正面的山頭、柱頭、簷飾帶等處,非常精采。
側面壁堵有考慮屋頂雨水排放的陶制明管,飾以竹節造型。外廊部份的彩釉磁磚,有花飾、水果主題,立體生動;
聯對則是當時後浦名人傅錫琪所題。內部空間有輪錢門,防禦設施完備。
建築為金門典型的「蕃仔樓」,造型頗有西元1558年至1625年英格蘭文藝復興建築特色,
比如正面造型,將屋簷突出並開窗,增加了陽光的面積,擴展了視野,樓層又設計精美的欄杆,
與圍牆內的花園結合在一起,加上各種雕刻,都增添了濃濃的歐洲風格。
之後曾作爲金門高中教師的宿舍(約1983)。
洋樓如今在巷弄轉角處一隅 ,
昔日光華 隨著歲月而逐漸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