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0267.JPG - 安海  安平橋(下)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安海鎮」於府南六十里,古名「灣海」。海泊至,州遣吏攫稅於此,號「石開津」。

又據明代編著的《安海志》中稱說: 古時的安海人善於發展海上貿易,宋元時期,泉州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繁榮,

海外交通發達,經商足跡遍佈天下,五里橋更是當時海外交通發達,社會經濟繁榮的實物見證標誌。

同時也顯出宋元時期,泉州先民的建築智慧…….

DSC00264.JPG - 安海  安平橋(下)DSC00263.JPG - 安海  安平橋(下)

五里橋坐落在泉州市晉江縣安海鎮的西側。安海鎮古稱安平鎮,因此,此橋又稱為安平橋。

又因位居於安海鎮西畔,故又俗稱西橋。初建時橋長811丈,寬16尺,長度約合五華裏(即二公里半),故又稱為五里橋。

DSC00261.JPG - 安海  安平橋(下)DSC00262.JPG - 安海  安平橋(下)

橫跨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

始建於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13年完成。

是中古時代全世界最長的樑式石橋,故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美譽。

DSC00266.JPG - 安海  安平橋(下)DSC00265.JPG - 安海  安平橋(下)

據《晉江縣誌》記載:「晉江、南安之界,舊日以舟渡,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築石橋未就,

二十一年來趙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362孔),長八百十有一丈,寬一丈六尺……」

DSC00267.JPG - 安海  安平橋(下)DSC00268.JPG - 安海  安平橋(下)DSC00269.JPG - 安海  安平橋(下)

安海古名灣海,因其海域有九十九曲。

唐開元年間,唐名臣安金藏後裔安連濟徙居灣海,易「灣」為「安」,始名「安海」。

《安海志》記載:安平即安海,地壓巨海,廣衍數十里,南北往來市舶之區,為泉州一大都會也。

另據《安平志》也有記載:安海瀕海,山水之區,土田稀少,民業儒商,又經二朱先生過化,是以科第之盛,

宋元於今……惟其文物之盛,故稱海濱鄒魯。

DSC00270.JPG - 安海  安平橋(下)DSC00272.JPG - 安海  安平橋(下)

北宋建炎四年設石井鎮設鎮監稅由朱松(朱熹之父)為首任鎮監,鎮內所轄有現在晉江安海、南安石井。

故有「石井津開雙石井」之稱

DSC00273.JPG - 安海  安平橋(下)DSC00274.JPG - 安海  安平橋(下)

安海鎮歷史悠久、古蹟也不勝繁多,安海鎮中有「八景」:

「東海睛光」、「西疇春曉」、「雙橋跨海」、「兩塔凌霄」、「雞山聳翠」、「象壁拖籃」、「天竺鍾梵」、「石井書香」。

這八景其中包含的古蹟有:白塔、報恩寺、五里橋、東橋、安海龍山寺、石井書院。

DSC00277.JPG - 安海  安平橋(下)DSC00276.JPG - 安海  安平橋(下)DSC00275.JPG - 安海  安平橋(下)DSC00279.JPG - 安海  安平橋(下)

其中天下無橋長此橋的五里橋 (也稱安平橋) 最為著名,

另有東橋則與安平橋合稱為— 東西雙橋

DSC00278.JPG - 安海  安平橋(下)

五里橋採用沙石與花崗岩作為建築結構材料,橋基則採用「枕木臥基法」,以採用方形石和長條石為基底,

橫縱分層排列疊砌,再將枕木交叉相疊於砂石之上,在於枕木上建造橋墩的方法。

DSC00280.JPG - 安海  安平橋(下)

現存有橋墩331座,

分別有「長方形」和一頭尖一頭平的「半船形」和雙頭尖的「船形」三種形式不同的橋墩。

DSC00281.JPG - 安海  安平橋(下)DSC00282.JPG - 安海  安平橋(下)

五里橋上原有「水心亭」、「樓亭」、「中亭」、「宮亭」、「雨亭」等五座橋亭,

雙邊橋墩護欄的建築風格粗獷古樸,護欄兩旁欄杆的柱頭上,雕刻有雌雄石獅、蟾蜍與護橋將軍石像,

雕刻手法非常別緻,是為南宋雕刻的代表作品。

 DSC00284.JPG - 安海  安平橋(下)DSC00283.JPG - 安海  安平橋(下)

目前橋亭中僅存一座「水心亭」,亭的四周有13塊歷代修橋的碑文記錄。

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 楹聯。

DSC00217.JPG - 安海  安平橋(上)

橋的兩翼水中築有四座對稱方形的石塔,一座圓形翠堵婆塔,塔身雕刻佛像,面相豐滿慈善。

橋的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橋的東端入口處有一白塔,是南宋時期所建,高達22 米,

平面呈五層六角空心樓閣式仿木結構磚塔,外壁以白灰塗抹粉飾

DSC00249.JPG - 安海  安平橋(上)

五里橋這偉大的橋樑工程,是繼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之後,

以工程之艱巨而著稱…..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