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9904.JPG - 泉州  承天寺

承天寺位於鯉城區南俊巷,又名月臺寺,是泉州城內與開元寺、崇福寺齊名的三大叢林之一。

承天寺始建於南唐保大末年, 原為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中興元年(957958),初名南禪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敕名承天寺。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

DSC09879.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80.JPG - 泉州  承天寺

「文革」中彌勒殿、法堂、鐘鼓樓、廊廡及山亭塔幢雕塑等被毀,寺院一度被挪為他用。

1983年,旅居新加坡的宏船長老返回泉州,發願重修承天寺。

1985年開始重修大雄寶殿並新建法堂和彌勒殿等建築,至199010月全部竣工。

 

DSC09881.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84.JPG - 泉州  承天寺

 

承天寺占地七十餘畝,坐北朝南,

沿中軸線依次為天王殿、彌勒殿、放生池、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兩側有鍾、鼓樓和廊廡等建築。

西側臨街設山門,有東西方向通道通往天王殿,從而使全寺布局能坐北朝南。

DSC09889.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91.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900.JPG - 泉州  承天寺

通道北側與臨街形成的夾角處建有園林。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燕尾脊,富有閩南傳統建築特色……

DSC09886.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87.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88.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90.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82.JPG - 泉州  承天寺

文殊殿前的石經幢原立於泉州城北門通天宮,原稱通天宮石經幢,後因通天宮久圮,於1989年移入承天寺內。

石經幢建於北宋崇寧年間,八角,通高7米,共13層,由須彌座、多層幢身、蓮座、幢檐、寶頂等構件壘疊而成。

浮雕有力士、佛像、蓮瓣,雲龍及山峰水波紋等。

DSC09904.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92.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93.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94.JPG - 泉州  承天寺
DSC09905.JPG - 泉州  承天寺

因寺宇第一山門橫匾上有金光閃爍的月臺兩字,故又名月臺寺。

山門壁柱有弘一法師題聯:有無量自在,入不二法門。

DSC09903.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96.JPG - 泉州  承天寺
DSC09901.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95.JPG - 泉州  承天寺

寺院環境清幽,頗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鬧市難得的一片園林緣地。

園中十奇景分別是:偃松清風、方池梅影、卷帘朝日、榕徑午蔭、塔無栖禽、瑤台明月、推蓬雨夜、

嘯庵竹聲、鸚歌暮雲、石如鸚鵡。

DSC09902.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97.JPG - 泉州  承天寺DSC09899.JPG - 泉州  承天寺

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將這十景加以總結,寫有十奇詩七律 十首。

后明書法家張瑞圖將這十景書刻於碑文,傳之后世。

但也有人認為月台倒影、一塵不染、梅石生香才是十景之一。

DSC09883.JPG - 泉州  承天寺

寺中植有榕樹、柳樹、龍眼樹、白內葉樹等二百多棵,掩映於各座殿宇樓閣之間,

濃蔭遍地,四季長綠。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