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及蠻貊』碣位於集集鎮廣明里通往水里處,離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約一公里,
本石碣係清光緒13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所題,由南投縣政府編號19號以水泥柱立石碣供遊客參觀,
為國家一級古蹟。
目前以紅漆重繪,清楚而明顯,但左右序文略有風化現象,僅碣上的文字仍很完整。
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 集集水尾道這條古道開通後為了紀念當時陳鳴志的屬下陳世烈頗有績效,
就在集集以行書在砂岩上刻了『化及蠻貊』碣,上款『欽命布政使銜屬台灣兵備到陳方伯開墾處』(陳方伯即陳鳴志),
下款『大清光緒十三年春雲林撫墾局委員陳世烈題』,邊框長180公分、寬48公分。
清同治十三年(1874)牡丹社事件發生,清廷命沈葆楨來臺處理各項防務與善後事宜。
沈葆楨來臺後推行「開山撫番」政策,其目的在使西部的前山與東部的後山連成一體,
一面教化原住民,一面促進移民開發。
山路的開鑿分北、中、南三路打通中央山脈,前廣東南澳總兵吳光亮率兵開拓中路,
自今南投縣竹山經八通關橫貫中央山脈而抵達花蓮玉里,後世多以「八通關古道」稱此越嶺道路。
總兵吳光亮率飛虎軍興闢橫貫台灣東、西部的「中路」,從林杞埔(竹山)、鳳凰山、東埔、八通關,
越秀姑巒山,向東到花蓮璞石閣(玉里)全長約一五二公里,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不到一年就完成,打通前山與後山的隔閡,即八通關古道。
吳光亮為紀念此一貫穿中部山脈險要孔道,沿途勒碣題跡,
遺留許多開墾史蹟. , 此其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