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三年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亂時,曾得平埔番之助,故奏請屯番。
但是到了道光初年,平埔族大舉遷徙埔里時,其土地已所剩無幾。
入墾草屯者多是漳州人,雍正初,漳州人由彰化沿八卦臺地東緣南拓,覓墾南投、萬丹地區,並向南至名間,
又渡貓羅溪拓墾草屯西北。乾隆二年解除攜眷入臺之禁後,開拓之勢大盛,濁水溪北岸以草屯為中心的漢人聚落,
至乾隆年間已向西拓至月眉厝、下溪州、頂茄荖一帶,南及林仔頭,東達南埔與北勢湳。
草屯的聚落大部是血緣性的聚落,大體而言,沿著烏溪南岸,西自石頭埔,經頂茄荖、田厝仔、新庄、番仔田、
牛屎崎,東至北勢湳,分佈著以洪姓為主的聚落 ;
入墾草屯的洪姓祖先都來自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車田下營,其入墾的地區除了草屯境內沿烏溪南岸之外,
尚有今屬彰化縣芬園鄉的下茄荖(即茄荖村與嘉興村)…….
根據學者的說法,洪姓移民下茄荖、草屯的過程是由西向東,共分四批:
第一批是乾隆初期由性值(毛蟹公)派下之二十世澀、清壇、寬厚、宗光、石等人入墾下茄荖與石頭埔。
第二批是乾隆中期由茲蓉(勤朴公)派下之二十七世風、憲、育德、曉等人入墾新庄。
第三批是和蒼公派下之二十七世照元渡臺,開基於彰化縣芬園鄉縣庄,其移臺年代較第二批移民為早。
第四批是陽明派下之二十七世墘、乾、秉正、禮、賢等人入墾頂茄荖。
其中最具代表的當屬洪秉正一支……
按洪秉正於嘉慶十五年率子寬宏、孫善述舉家渡臺,定居於頂茄荖伍張犁份田中央,
其後裔至三十世遷居今加老里田厝仔居住。
洪氏祖先洪秉正,為福建漳浦板龍保車田下營社人。
嘉慶十五年(1810)七月,因當地吳、林兩姓,族大勢強,出入剽掠,輒暴取銀錢、五穀、牛羊,時迫勢危。
不得已情況下,決定離鄉背井遷移來台。率領族人與子寬宏、孫善述等舉家東渡。
從彰化縣王功登陸,先在貓羅溪西岸的頂茄荖莊五張犁山坡地開墾,鑿圳道、興稼穡。
不久之後洪秉正又帶領族人入墾於下茄荖地方。
十多年後(1832),基於人口增加及管理農事方便,
洪秉正的孫子洪善述(29世)率四子分居於「田厝仔」,
興建坐東朝西的三合院,名叫「望遠樓」,意旨為讓子孫「看得深遠」以及西望大陸,緬懷祖先之德。
洪氏家族原為書香門第,渡海來台之初為求溫飽而棄文從農,對率族人開盤「媽祖圳」,
對今日新豐、茄荖一帶的農業灌概貢獻頗大。
洪善述於農忙之餘,仍廣收近鄉子弟授業,教以詩書而敦禮樂,倡導文風不遺餘子,深受地方百姓敬重。
善述育有四子,皆勤學有成,長子純忠、次子純孝、三子純廉、四子純節(30世),
其孫立方、清炎(31世)、曾孫聯魁(32世)皆先後考中秀才。
多位秀才出自同一家門,頗為傳奇,更是地方上的佳話,
因此善述公的故居望遠樓在當地有「秀才窩」之雅稱。
可惜已於921 震災中倒塌 …….
在頂茄荖東邊不遠處,鄰近中投公路與台14線交會處的田邊,仍可以找到洪秉正夫婦之墓。
隔著圳溝的另一端 , 則是渡台第二代的洪寬宏夫婦之墓 ,
佇立在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