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是日治時期台灣五大家族之一,因其發跡於霧峰(古稱阿罩霧,今台灣臺中市霧峰區)而得名。
自19世紀中期以來,林家掌控了中台灣大量的田地,領有數千精良兵勇以及樟腦專賣權等特權,協助平定太平天國、
戴潮春事件並參與中法戰爭,是清治時期台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
位在霧峰鄉的林家宅園,又稱「霧峰林家花園」,為清朝台灣中部最大的仕族,早期台灣五大家族之一。
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開始動工興建,林家古厝及花園總面積六公頃,共分成頂厝、下厝、及花園三大部分,
從頂厝、下厝至萊園就分別有七到八組不同的建築屋群,
不但每棟建築內外結構具有獨特的藝術成份,更為現今台灣規模最大的中國傳統式建築屋群。
萊園距離林家宅第約有1里路程,建築結構宏偉、精緻典雅而且格局幽靜,
東面的青山和九九山峰、西側小習池,構成依山環水、花木扶疏的中國山水式的美景,故以「萊園雨霽」著稱,
為台中十二絕色名景之一。
萊園之創設,為配合自然配置園林所興建,係一依山傍水無界線之自然配置庭園,其園內之景物有五桂樓、
考槃軒、夕佳亭、搗衣澗、望月峰、荔枝島、萬梅崦、千步磴、小習池、木棉橋等十景。
就配置方式而言,林家萊園與板橋林園迴然不同,後者人工多於天然,而萊園頗得自然山水之勝。
近年來,明台中學在此修建校舍,後經九二一大地震的震毀,故所存遺蹟不多,甚為可惜。
振坤堂濱臨萊園「搗衣澗」之下游水道,為一出北朝南(稍偏西)的建築物;
倚山勢起築且位於五桂樓、小習池等名勝舊景的正方稍偏北,為一自外於萊園山勢地形起伏的角地,
所以位置較屬偏僻一隅……
振坤堂的匠師已不可考,惟其整體建築物的色彩華麗鮮艷,且有許多泥塑、剪黏等塑像,
特別是進口瓷磚用的相當大膽,在萊園西畔顯得相當明顯 ;
黃宅位於霧峰林家萊園附近,其祖先原為林家的佃農, 據說日治初期曾出為照顧林家頂厝的子嗣,
林家子孫在感念「乳母」之恩情,特別撥地贈與黃家;
黃家乃逐漸輝煌騰達……
與霧峰不遠處的四德社區, 即有黃姓家族在此繁衍 , 應該有些地緣關係 ;
按 : 1784年,霧峰林家開臺祖林石由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來臺,選擇彰化縣大里杙(今臺中市大里區)為其開墾之地,
數年之後頗有小成,家用日裕,然因捲入族人林爽文的抗官事件,乃被擒至府城下獄,數月後病卒,田產亦遭沒收。
林石之長媳黃端娘於兵荒馬亂之後,帶領二子瓊瑤、甲寅遷居阿罩霧(今臺中市霧峰區),
林甲寅長成後,即在阿罩霧經營農商、開發山林資源,奠定霧峰林家的基礎。
林甲寅有二子定邦和奠國,定邦長子文察(1828–1864)曾率臺勇赴大陸,助清軍對抗太平軍,因功而任福建陸路
提督兼水師提督。林文察長子林朝棟(1851–1904),在法軍侵臺時,於獅球嶺一役立下汗馬功勞,隨
後協助臺灣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獲准經營極易獲利的樟腦事業。
霧峰林家其實只是林石大房林遜所衍化的一支 : 其餘五房(林水、林瀨、林棣、林大、林陸)則留在塗城,
後來有些移民番仔寮(現今仁化)及太平一帶,發展了各種行業,
包括糖業、搾花生油、樟腦業及管理頭汴坑圳的灌溉設備,在各方面均有優異表現。
所以說
霧峰林家與黃姓之間還有另一段淵源 …….
謝謝您的記載,讓我能查詢得知緣由,因為爺爺在我小時候已不在,不然一直疑惑…以前我爸(已逝)為何說林家那邊的某地方是黃家。以前我家還有那邊的黃銅製古老的大鑰匙,之後921地震家全倒便遺失,因經濟影響奶奶只好賣掉土地,那時印象古厝部份倒又雜草叢生,現在整理的很漂亮呀!
謝謝您的記載,讓我能查詢得知緣由,因為爺爺在我小時候已不在,不然一直疑惑…以前我爸(已逝)為何說林家那邊的某地方是黃家。以前我家還有那邊的黃銅製古老的大鑰匙,之後921地震家全倒便遺失,因經濟影響奶奶只好賣掉土地,那時印象古厝部份倒又雜草叢生,現在整理的很漂亮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