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3905.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

櫟社是一個遺民團體,雖受日人統治,仍然志節凜然,淬礪品德,從事漢學研究、提倡詩學,

宣揚我國固有文化,也顯現該社當時為反抗惡劣環境的書生本色。

DSC03894.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DSC03895.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

台中的櫟社發源地霧峰林家,現在萊園中還有一座「櫟社二十年題名牌」為其相關遺跡,

該社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由霧峰林家的林俊堂(癡仙)首倡,初由林癡仙及其侄林南強與賴悔之結詩社,取名為「櫟」,

嗣後有蔡啟運、陳滄玉、呂厚菴、陳槐庭、陳基六等人響應,每年於春秋佳節,聚集一堂吟詠。

DSC03905.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DSC03906.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

 

大正十年,林幼春先生所撰「櫟社二十年題名碑」記云:

櫟社者,吾叔癡仙之所倡也。叔之言曰,吾學非所用,是謂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今夫櫟,不材之木也。

吾以為幟焉,其有樂從吾遊者志吾幟」。

DSC03904.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DSC03898.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

由此可知櫟社是一個遺民團體,而不以遺民自棄,還能不斷的抱殘守缺,

研習所謂的棄學,淬礪品德,宏揚民族正氣,從事漢學研究,保持祖國文化於不墜,用心良苦,雖受日人統治,

而他們志節凜然,大大表現了書生的本色。更表現了該社當時反抗惡劣環境之積極性。

DSC03908.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DSC03909.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

 

當時社規嚴厲,非真才實學之士,無以入社,因而社員僅廿餘名,絕非一般附庸風雅之流可比。

櫟,是不材之木的意思,隱含在異族統治下,省籍人才成為「學非所甩」的棄才,心若死灰,何異朽木?

有感而發,集結而成櫟社,實有悲壯的意味。

DSC03896.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DSC03899.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DSC03897.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

 

當初設立時,林家除林痴仙外,另有林幼春(屬痴仙的侄兒輩)亦是基幹成員,由於叔侄兩人詩才出眾,

世有「大阮、小阮」的稱譽,這與林家崛起階段以顯赫武功,聞名全島,則又是另一番風貌。

DSC03903.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DSC03902.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

 

日本統治當局原先也認為這些老朽創詩,祇是一種文人雅集,不會有何政治意義,因此不于干涉,

1924年,櫟社出刊社友詩集「櫟社第一集」,尚能順利出書,然待第二集於1942年付梓,就遭到了查禁。

櫟社是臺灣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在三大詩社中最具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由臺灣中部的古典詩人所組成,

並與台灣文化協會皆以霧峰林家做為活動中心。

DSC03910.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DSC03907.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

櫟社的集會所「瑾園」建築尚佇立在台中市東區的大智路與忠孝路口附近……

林獻堂在獻身民族運動之前,先後接受梁啟超、日本明治維新之板桓退助思想啟迪,孕育出濃厚民族思想,影響至為深刻,

其間於1910年加入櫟社,正值而立之年,對於該社不以風花雪月之吟唱為能事,而以淬礪品德,從事漢學研究,深有同感。

DSC03900.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DSC03911.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

及至加入後,正值其為民族運動綻放熱情之際,從此櫟社染上濃厚之政治色彩,

社運亦因而推高至顛峰狀態,更非普通詩社可比。

林獻堂本人也藉此切磋機會,詩興大發,嗣後留下的「海上唱和集」,「東遊吟草」或寄情,或交遊,或記事……

均成為探索其思想脈絡約有力題材,也可以看出舊時代的領導者,文武兼備的特色,

林家至林獻堂這一輩盡得精髓而大放異彩,原因也在於此。

DSC03901.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

櫟社二十年題名碑記曾被漢聲雜誌選為全台灣最美麗的水泥雕塑碑之一,

正面雕有麒麟像,取「麒麟吐玉書」的含意,背面雕有鳳凰,代表「有鳳來儀」。

DSC03892.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DSC03893.JPG - 櫟社二十年紀念碑記

題名碑旁邊另有一林竹山夫子頌德碑 ;

其原由為日治時代,日本人推展日語教學,禁止教授漢學,但是林竹山夫子仍堅持教授漢學,

日人雖禁亦不屈,

故林家子弟特以此碑以資紀念。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