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在嘉義縣太保市建立南院,座落於台糖蒜頭農場,不僅鄰近嘉義高鐵站,與嘉義縣政園區
和長庚醫院嘉義院區也十分相近,佔地約為70公頃的面積,預定以亞洲文化藝術做為主題展出包含韓國、日本、
印度等等亞洲國家的文化,擁有五大常設展區,讓民眾在台灣就可以看到亞洲的各地內涵;
故宮南院的整體建築將融合嘉南平原的優美景觀,除了博物館主體以外,更要打造一座人工湖和一座亞洲主題庭園,
並規劃了展演活動空間和非博物館用途空間,讓故宮南院成為嘉義旅遊的另一大特色。
國立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的主院區,1990年代後逐漸面臨展覽空間不足的窘境,計畫進行擴建;
而於此同時,政府希望藉由大型建設以解決臺灣南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加上2000年新政府上台後的「南北平衡」、
「本土化」政策方興未艾,而逐漸產生了「故宮於臺北以外地區另建分館」的政策,進而確定了故宮分院的計畫。
2001年7月,故宮提出南部分院建設計畫,選址時共收到十四個政府機關共二十件申請。
2003年1月3日,行政院正式選定以嘉義縣太保市為故宮分院院址,並配合鄰近的高鐵嘉義站特定區開發計畫共同進行。
博物館新建工程的國際競圖結果,則在2004年11月揭曉,
美國籍建築師安東尼普里塔克(Antoine Predock)以融入玉山意象的設計獲選。
行政院隨後於年底正式核定南院籌建計畫,將南院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徵收位於太保市的臺糖蒜頭糖廠蔗田
土地作為院址,院區面積70公頃。
院區設計以人工湖為中心,博物館建於湖區西側,周遭規劃數個景觀花園。
興建過程可說是一波三折 ;
2010年10月,南院的第二次修正計畫經行政院核定通過。籌建計畫分博物館館區和景觀園區兩部分進行。
博物館區主體建築及相關工程,轉由內政部營建署代辦,原建築設計圖因無法完成細部設計,因而決定重新招標。
2011年3月,故宮公布新的建築與景觀團隊,博物館主體建築由姚仁喜率領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執行。
主體建築工程在2012年歷經三次流標後,於12月底以近28億元新臺幣由麗明營造得標。
2013年2月6日,博物館主體建築工程正式動土,隔年6月5日舉行上樑典禮。
景觀工程則於2014年3月19日動工,2015年底完工啟用…..
主體建築由姚仁喜設計,建築高度29.3公尺,造型以三個流線型量體交會組成,運用龍、象、馬為設計元素,
分別象徵中華、印度與波斯三者間的文化交流。
三個量體分別融入濃墨、飛白及渲染等三種書法筆法,位於主體建築西側的「實量體」包含典藏與展示空間,
外皮以三角形石材與鋁板覆蓋。
東側的「虛量體」包括公共服務與辦公空間,以深遮陽的結構式窗框提供戶外景觀。
兩者間的「中間量體」則始於南端的跨湖景觀橋頭,穿越虛、實量體,終於北側湖岸。
內部共分四層及一閣樓層,地板面積為38,413 m2。其中包括展廳面積約8,800 m2 及庫房5,085 m2。
館內規劃設有五個常設展廳、一個多媒體展廳、一個專題展廳、一個借展廳及兒童創意中心。
常設展包括
「亞洲宗教藝術」、「亞洲織品」、「亞洲茶文化」、「亞洲陶瓷器」、「嘉義發展史」五大主題。
2015年12月28日開館試營運,自開館試營運以來,參觀人潮絡繹不絕,
實際造訪之後, 覺得現階段的營運實在是過於草率 ;
應該少不了政治人物剪綵的作秀成分 ,
整體而言 , 至少得再多花半年的時間來做最後的景觀美化及工程收尾的工作 ,
此時此刻 , 不是風光地登場 , 反而顯出其灰頭土臉的一面…….
施工品質實在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