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創建於大正13年(1924),初名「感化院」,因同時祭祀諸葛亮,當地人稱「孔明廟」。
後來才改名為「靈隱寺」。
整個靈隱寺院區,除了大殿已改建為新廟,其餘院內建築,包括光復初期增建的建築,
大致都保有日式風格,再加上隨處可見的石燈籠,院區散發著濃郁的古寺氣氛。
例如極樂殿、靈寶塔、靈壽塔、無緣塔等建築,都使用日治時期流行的洗石子石材,也帶有巴洛克建築風味。
此外,佔地遼闊的寺區,還有不少自然或人文遺跡。
大殿左側有一塊「神石」,據說是古老的獸骨化石。
世界和平觀音奉安所 (民國75年8月吉日)
日本曹洞宗大本山總持寺副貫首成田芳髓所願 新竹市靈隱寺管理人范天送謹誌
按 : 佐久間尚孝畢業於曹洞宗的寺私立駒澤大學,於大正11年(1922)來臺,為當時該宗「臺北別院」院主
大石堅童的傳法弟子。佐久間尚孝於年1924年到新竹寺,接替前任(第五任)住持松本宏道的職務之後,
直到1934年3月30日返回日本仙台寺泰心院任職之前,在新竹地區非常活躍,
一度擔任新竹州的靈隱寺(1933-1945)、元光寺 (1935-1945)、勸化堂 (1941-1945)的住持,
靈隱寺第二任住持無上法師也因而曾拜他為師,可以說當時新竹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日本僧侶。
其間的淵源即在此…….
隨緣塔建於民國46年(1957)。 塔內有大醒法師(別號隨緣)的偈語。
大醒法師,俗家姓袁,江蘇省東臺縣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988)卒於民國四十一年(1952)。
二十三歲時,畢業於東臺師範學校,後來因讀到憨山大師的《夢遊集》,對佛教發生信仰,且有出家的念頭;
民國十三年(1924)二十五歲時出家,依揚州天寧寺讓之和尚剃度,法名機警,別署隨緣,號大醒,後以大醒行。
這時太虛大師在武昌辦佛學院,第一期學生已於十二年開學,第二期尚未招生。是年夏天,大師到江蘇泰縣的光孝寺講經,
大醒於剃度之後,到光孝寺聽講,謁見太虛大師,以此機緣,進入武昌佛學院,是第二期的學生。
教師除太虛大師外,有都講(相當於教務主任)善因,及張化聲、唐大圓等。
大醒在佛學院期間,於佛學課程努力用功,深得太虛大師的稱賞。
大醒法師是太虛大師的嫡傳弟子之一,在提倡佛教改革方面不遺餘力,因發大弘願整僧護教,願力甚宏,
所以太虚大師以「大醒」的字號來勉勵他。
民國十六年,大醒在南京金陵寺禁足。民國十七年(1928)三月,大醒奉太虛大師之命,和芝峰法師先後到設
於福建廈門南普陀寺的閩南佛學院主持學務,大醒並任南普陀寺監院。
大醒於此期間,創辦《現代僧伽》雜誌──後來改名為「現代佛教」月刊。
民國二十四年(1935),大醒東渡日本,考察佛教,結識不少日本佛教學者,回國後撰寫〈日本佛教視察記〉。
民國廿五年,回到江蘇,住持淮陰覺津寺,發行《覺律》月刊,繼續宣傳人間佛教思想。
同時創辦「覺津佛學院」,培育青年僧才。
抗戰勝利後,太虛大師出任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常委,大醒擔任該會秘書長。
民國三十五年(1946)夏季,繼太虛大師之後,出任浙江奉化雪竇寺住持。
民國三十六年(1947)三月十七日,太虛大師在上海玉佛寺捨報往生,大醒與同門師兄弟等為大師治喪。
事後,又參與《太虛大師全書》的編輯和太虛大師舍利塔建立的工作。
民國三十八年(1949),江南動盪不安,是年年初來到臺灣,
以《海潮音雜誌》發行人兼主編的身分,把《海潮音》遷到臺灣出版。
來臺之後,住在臺北善導寺,出任該寺導師。
民國三十九年(1950)冬天,積勞成疾,患高血壓症,移住新竹香山一善寺療養。
一年之後(1951),血壓穩定,病況轉佳,應新竹靈隱寺無上法師之邀,到該寺主辦臺灣佛教講習會並擔任導師。
短期講習會開辦半年後,大醒法師猝然中風(1952),半身不遂,乃回到善導寺療養,
十二月十三日安詳示寂,世壽五十三歲,戒臘二十七年。
由於大醒法師對人間佛教的真知卓見,贏得靈隱寺無上法師的敬佩。
大醒法師往生後,無上法師特別在靈隱寺為他蓋了一座寶塔以示紀念。
也就是這一座隨緣塔…….
綜觀大醒法師一生,擅長於文學、能詩書、不拘小節且熱心佛教文化教育,誠屬大悲菩薩示現!
生平發表的佛學論文甚多。主要的著述有《地藏本願經講要》、《八指頭陀詩評傳》、《口業集》、
『日本佛教視察記』、《空過日記》等。
《海潮音》雜誌社曾集其詩文數十萬言,
輯為《大醒法師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