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蓮寺原稱觀音亭,是竹塹城開墾初期 ( 約 1711),農民在南門外御史崎的平埔上所築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小庵。
據同治十二年十月所立之「重修竹蓮寺碑」所載碑文:
「自我塹開創之始,農人築一小庵於御史崎之平埔,朝夕供奉世尊,甚有靈感。」
乾隆46年(1781) 遷建於現址重建廟宇,始稱「竹蓮寺」。
道光5年~9年(1825~1829),由新竹望族林紹賢與其子林祥雲主導修建工作。
同治5年(1866)到同治12年(1873)間,再擴大重建。
大正5年(1916)六月下旬至年底,全省性旱災。新竹街紳商祈神求雨並因而獲雨,紳商們及直轄七十三保保正等,
乃至城隍廟及竹蓮寺懸掛匾額叩謝神明。
昭和12年(1937)的中日戰爭爆發後,實施皇民化運動,日本人毀廟毀神像,
全市僅存城隍廟、長和宮和竹蓮寺三大廟沒有遭到日本人破壞。
竹蓮寺廟內的觀音像於乾隆48年(1783)由南海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院」傳來,
廟方每十二年會回南海普陀山一次。
直到1949 年大陸淪陷後,才停止這項活動。
寺內供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韋馱、伽藍、護法尊者、十八羅漢尊者、註生娘娘…等神明。
竹蓮寺之創建由來,今廟埕右側涼亭內置一紀沿革史實之石碑,詳述竹蓮寺始末,
茲先將碑文開始敘述此廟創建由來抄錄如下:
竹蓮寺者,竹塹東南之寶剎也,金山面有,冷水無心,虎巒聳峙,蜈窩俯臨,隙溪紆迴,荊橋幽深,地高三浙,
胥峰與越水交輝,名號六合,鐸韻共梵音互答,愛江山之佳麗,白叟勾留;俯城郭之逶迤,蘇公嘯咏,翠竹金蓮,
靈有以自也。
據昔貞珉所載,自我塹城開創之始,農人築庵於南門外御史崎之平埔,供奉觀音佛祖。
相傳靈驗殊著,地基及香火租谷由王世傑所捐獻,至乾隆四十六年有信徒莊仕德遷建於巡司埔今之地,始稱竹蓮寺。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十三〈古蹟考‧寺觀〉則記載:
「竹蓮寺:即觀音亭,在廳治南門外巡司埔。乾隆四十六年莊德建,道光五年林紹賢改修,九年紹賢子祥雲建東西廊。」
王世傑其人及其五世孫王春塘,分別在不同年代,大量捐獻土地、租谷、義山給於竹蓮寺名下。
今竹蓮寺右側廂房仍供奉王氏長生祿位,可以為證…….
廟內有塊光緒皇帝題的匾額「大海慈雲」,尚有淡水同知朱潮立贈之「慈庇東瀛」等匾額。
「大海慈雲」匾,此匾據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卷六〈坊匾〉記:「在縣城南門外巡司埔竹蓮寺。
上有御寶,文曰『光緒御筆之寶』。……. 光緒十三年五、六月新竹大旱,知縣方祖蔭祈雨,祈於城隍
神、龍神及觀音菩薩卜雨期,皆奇驗,詳請巡撫劉銘傳奏請御書頒。」
「慈雲護塹」匾為同治二年( 1863)丁日健督師至塹城,招舊部丁勇,
率師由大甲入鼇頭,克復彰斗,仰荷慈佑,會擒元惡,凱旋抵郡任事。
同治三年(1864) 孟春吉日,欽加按察使司銜台澎兵備道提督學政,皖丁曰健所敬立。
「慈雲法雨」匾則是光緒十三年孟春穀旦,署新竹縣知縣方祖蔭敬獻。
「法雨慈雲」匾為同治癸酉年冬十月中浣吉日, 道銜候補郎中林汝梅薰沐立。
重要的匾聯不少 , 但要一一細覽似乎不容易 ?
洪平順的門神彩繪作品…….
竹蓮寺主奉觀世音菩薩,香火鼎盛。與都城隍廟、外天后宮(長和宮) 並稱新竹三大廟……
竹蓮寺的觀音菩薩像有三尊,三尊觀音像均是泥塑金身,頂戴五佛冠,人稱大媽、二媽及三媽。
大媽是建廟之初奉祀的神像。二媽是由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分香,據說最為靈驗。
三媽最古,r據說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竹蓮寺的天上聖母像也有數尊,皆分靈自全臺名廟,如朴子配天宮、臺北關渡宮、大甲鎮瀾宮、
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臺南大天后宮等。
竹蓮寺曾於民國九十三年整修,經歷八年的古蹟修復工程,於民國一○○年陽月竣工,
並舉行「新竹市竹蓮寺慶祝重修落成安座典禮暨建廟二百參拾週年紀念」;
再次造訪適逢法會進行 , 寺廟正身的樣貌仍然無法盡窺 ;
對於整個廟宇的氣勢大打折扣 ,
不知一年中的那個時節, 可以看到廟埕完整的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