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巒山位於北埔老街的東側,
站在老街上,面對老街上的「慈天宮」,即可望見廟後不遠處的這座小山丘。
從廟前街的「金廣福公館」旁,穿繞公館與「天水堂」之間的古街巷弄,約幾分鐘,就可抵達秀巒公園入口。
北埔地區的開發約始於道光十四年(1834),由當時的淡水同知李嗣鄴出資補助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設立隘樓,
並僱用隘丁來加強沿山一帶防務,次年更下令竹塹城西門總理周邦正與姜秀鑾組織金廣福墾號,
負責開墾的任務。
姜周二人分工合作進行墾拓事業,使得墾拓事業漸有進展,
為大隘地區(北埔、峨眉、寶山等)的開發奠下基礎。
金廣福墾號是一個由閩粵兩籍業戶與舖戶合股組成,兼具防番與土地拓墾功能的組織。
由於隘墾困難重重,需費資金龐大,閩籍捐資股夥紛紛退出,使得金廣福墾業大半歸於姜家所有。
姜家遂成為北埔最大的家族,對新竹縣的開發,佔有重要的地位。
姜秀鑾可說是開闢北埔地區最重要的人物, 此山及公園即以其名為之…….
秀巒山為新竹縣十二勝景之一,位於北埔街東隅, 海拔僅230公尺 ,面積約三‧六公頃,
民國二十二年四月,大隘居民為紀念金廣福墾戶首開闢百年紀念,命名為秀巒山 ,並立開基百年石碑乙座,
以頌揚姜秀鑾之功績。
其山蒼翠秀麗、古木參天 ,櫻花、杜鵑點綴林間,每屆春暖,千紅萬紫、競豔爭妍、百鳥爭鳴,
譜出大自然交響樂章,饒富詩意,故曰:「春曉] 。
民國六十五年易名為秀巒公園……
合抱樹廣場的命名,是因為附近林間有三棵超過百年的老樟樹,樹幹粗巨,得兩人合抱。
小小的廣場約略為方形,靠山壁的一側鋪設牆面,繪有水牛浮雕壁畫,壁畫前的左右側各豎立了一塊石碑。
水牛浮雕的廣場對面另有石階路通往山下,石燈籠就放置於石階路口的左右側。
石燈籠旁側,另有一座石碑。
更旁側,則有一座長廊式的涼亭,可眺覽北埔內山方向的山巒景色。
北埔事件發生的兩年以後(1909),日本政府在這裡豎立一座「北埔事件遭難之碑」,石碑刻載事件中被殺害的日人姓名;
十年後(1919),又增設一塊石碑,將遇害的日本人名單全部補齊。台灣光復後,這些石碑被一名派駐到北埔的福建籍警員將
「北埔事件遭難之碑」等刻字跡刮除,並在其中一塊碑石刻上「毋忘在莒」四個字。
數年前,「參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與北埔鄉公所重新將這些石碑豎立於合抱樹廣場。
石燈籠旁的第三座石碑,被削去三分之一,只剩斷碑,碑石側面仍有清楚的字跡,寫著「十五日殉職」,
為北埔事件爆發後的第二天。
石碑正面模糊的字跡寫著「龜作外十七氏之碑」,此石碑是用來紀念北埔事件殉職的北埔支廳廳長渡邊龜作
及其它17名日籍公務員。
渡邊龜作是北埔事件中日籍遇害者官銜最高者,本身是一名業餘的昆蟲採集愛好者,公餘常在北埔山區採集昆蟲標本。
台灣有兩種蝴蝶,「渡邊黃斑蔭蝶」、「渡邊鳳蝶」(又稱台灣鳳蝶),即冠以其姓氏。
石燈籠是昭和11年(1936)時添設的,由峨眉、北埔、寶山庄民所奉獻的,
從這裡往下走的石階道,寬約三公尺,頗類似神社參道的氣氛。
不過據資料顯示: 此處並非昔日神社社址之所在……
秀巒公園雖然面積不大,但園內林木蓊鬱,擁有不少老樹,步道設施也相當完善。
進入公園,可看見一座醒目的建築物,紅藍白色彩鮮明,在綠意盎然的公園環境中,特別突兀鮮明。
這座由三個紀念碑塔相連並排所構成的建築,中塔略高,
塔內有「開拓大隘紀念碑」,左右塔內分別有「烈士姜紹祖先生成仁紀念碑」、「復中興烈士紀念碑」,
是民國66年(1977)時北埔鄉公所建立的,標記著北埔地方史上的三件重要事蹟。
紀念塔的附近,往「秀鑾亭」的方向,
另有一座立於日治時期昭和8年(1933)的「開闢百年紀念之碑」,
這可是當時北埔居民為紀念大隘開闢百週年而設立的,
是所有紀念碑中最具代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