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十七世紀中葉開始有大量的漢人進入墾殖。
自漢人入墾後,步步向內陸丘陵及山區前進,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件後,
竹塹城東南的北埔、峨眉與寶山三鄉仍為原住民所居。
顧名思義,北埔與南埔對應,意指進入竹塹後山的北部未墾地。
因此道光十四年(1834)淡水同知李嗣業鄴為推展撫「番」事業,乃促成時任九芎林庄總理的粵人姜秀鑾,
與竹塹城的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墾號,朝向東南山區開墾,此為著名金廣福公館的由來。
金廣福墾號先從三角城(今竹東三重)李及寶斗仁(今寶山鄉寶斗村)方面入「大隘聯莊」。
北埔是清代道光年間廣東省客家移民開墾的基地,原名「竹北一堡南興庄」。
相較於新竹其它地方,北埔的開發是最晚的,但在建築方面講求防風聚氣,並藉由竹叢、城門及曲折的巷道,
打造良好的防禦功能。
已經有百年歷史的北埔老街是大隘三鄉─北埔、峨眉和寶山最繁榮熱鬧的地帶。
是最具客家風情的老街,約有百年的歷史。
走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並欣賞著歷史悠久的古蹟、品嚐道地客家小吃,真令人嚮往…….
姜阿新宅於民國三十五年興建,民國三十八年完工,當時正值姜氏事業如日中天之際。
整棟建築物採洋式風格,其用材與作工均極為考究,
由於其形式特殊,而被稱為—「姜阿新洋樓」。
姜阿新宅是一座洋式風格、內部以原木為主要裝潢的住宅,樓高二層,入口有突出的「車寄」空間,
顯得十分氣派,正立面基腳部份採用大塊石材,給人穩重感,上段牆面則為混凝土仿石材表面,開口部以精緻的
洗石子工法,塑造洋式建築的花草裝飾,屋頂則為四坡式;
其代表日治時期的營建技術以及和洋混合式的文化風潮。
而內部的設計亦是如此,迴廊式的空間設計,即源於陽台殖民地風格,室內的裝修極為考究,
特別是各部的木作、用料均為上乘之作。
由於姜秀鑾身為金廣福墾戶之首,於拓墾過程中,獲得北埔大部分的地業,故比照他在
九芎林老家而興建的大形宅院。
此宅中軸線背對秀鑾山頂,相當契合陽宅形法「前敞背實」的原則……
格局對稱,山門前圍有前埕,外觀色彩以「黑、朱、金、白」色為基調, 顯得古色古香。
屋脊曲線緩和平穩,形勢穩定優美,屋脊上的剪黏做法精緻豐富。
姜秀巒開墾北埔後,歷經世代繁衍,到了光緒末年,家族人口眾多,
原本的天水堂已不足容納,於是在天水堂的西側另建新的屋宅,當地人稱姜家二房。
同為三合院形式,一堂八橫的建築,不僅規模可觀,從木雕裝飾、斗子磚砌牆面、燕尾屋脊等建築細部,
均可見其講究,也顯見家族的不凡氣勢。
姜家二房也是三合院式的民宅形式,左右各四排護龍,此種一堂八橫的建築在台灣並不多件,規模相當宏大。
主屋的屋脊同樣有燕尾,裝飾繁複精美,也可見其家族之昌盛 。
姜家是北埔望族,看到街上掛著天水堂堂號的古厝完全不足為奇,
不過仔細一查,才發現北埔除了姜秀巒一系的老姜,還有姜滿堂一系的新姜系統……
姜家二房也是三合院式的民宅形式,左右各四排護龍,此種「一堂八橫」的建築在台灣並不多見。
主屋的屋脊同樣有燕尾,裝飾繁複精美,也可見其家族之昌盛 。
可惜近年的一場祝融, 屋頂毀棄一半;
迄今未進行修繕, 任其毀壞之中…….
不同的微雨季節中, 再一次走訪北埔聚落的街道巷弄, 避開了人潮, 聚落竟展現出其靜謐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