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十一年(1922)曾成統在新竹北埔建立起一座兼具東西方文化色彩的新厝,名為忠恕堂。
而這座建築令人感興趣的,不僅僅是其外觀上的多元文化特色,更吸引人的是曾成統與他的秀才父親曾學熙,
崛起於北埔這個內山村莊的過程。
曾學熙並非出自於北埔當地的望族,家境也稱不上富庶,但他卻是北埔地區首次獲得科舉功名的居民。
然而,考取秀才的十五年後曾氏即不幸過逝,留下他的妻子范氏與一對年幼的子女。
令人訝異的是,他的獨子曾成統不但沒有因父親的早逝而受挫,反而很快的將家族發展推向另一個高峰,
忠恕堂的出現即是其最佳的象徵。
忠恕堂建築格局一堂二橫,頗具規模,
建築作工精緻,特別在泥作上具特色,表現匠師傳統工藝之美,及中西混合樣式之特色。
宅院大門原與祖堂一致,位於南北向之中軸線上,後因正對姜氏家廟燕尾脊,犯了「泥尖煞」,
故由堪輿師指點改為西南向。
門屋「分金線」對向秀巒山頂,與慈天宮及天水堂的中軸線交於「樂山」。
曾宅門屋脊外牆形式精緻典雅,色調用材富於巧思變化。因久無居住管理已是斷垣頹壁不堪使用。
內部為「一堂二橫屋」格局的傳統三合院民宅。
其建築配置上仍以中軸對稱為原則,但順應建築基地的形狀,其左橫屋則逐漸向內偏移,呈現有機形態的佈局。
然而,北埔當地的建屋,如:慈天宮及天水堂等,其坐向皆為坐東朝西,背倚秀巒山之勢,唯曾宅卻坐北朝南,
但完工後諸事不順。
地理風水師判斷,疑與鄰近姜氏家廟的燕尾脊相沖,犯「泥尖煞」。
故曾氏改變曾宅院門的方位為西南向,使其屋頂軸線亦可交於秀巒山頂。
據說曾氏家族於第24代前子嗣均為單傳,在改建後則有五子傳宗。
曾氏祖厝原位在天水堂的附近,其祖先來自廣東嘉應州。
著曾家子孫逐一遷居外地,致使其沒落而荒廢……
忠恕堂因乏人管理維護,導致正廳屋頂塌陷、受損嚴重且汲汲可危。
所幸2005年,忠恕堂由新光集團認購,且正式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
隨後,新竹縣文化局展開調查研究及緊急搶修工程,未來亦將修復並作為文化館。
忠恕堂的由來 首先,「忠恕堂」是曲阜孔府的一個廳堂的名字。
其次,忠恕之道是孔子認為可以終身行之,又是一以貫之之道。
《論語》衛靈公篇載,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
正面圍牆部份以紅磚瓦相互交織成精美之幾何圖形,並連接歐式山牆,
形成裝飾性的門景…..
因內部未能進入一窺, 因而外側的圍牆及入口處的門樓 ;
成為曾家古厝最重要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