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六家線通車營運,以及內灣線新竹至竹東段復駛後,增加了千甲、新莊、六家三站,
管理站增加至十一站,範圍幾乎涵蓋全竹東鎮和橫山鄉境內。
之前因為竹東腹地一帶的農林礦產資源豐富,陸續有大規模工廠(水泥、玻璃等)先後設立,
且為配合開發山區農林礦資源以發展工業,興建竹東內灣支線鐵路。
新竹內灣支線是日本人走後,完全由國人所完成的第一條火車鐵路,新竹到竹東段於民國36年(1947)通車,
竹東到內灣段則於民國40年(1951)修竣,自此全線通車。
隨著經濟型態的轉移,到了1980年代因礦產、木材枯竭,加上公路運輸發展迅速,
竹東車站逐漸衰退,從昔日人潮不斷的盛況到目前門可羅雀的景象。
目前平日僅供沿線地區通勤運輸,假日則因內灣遊憩點而成為熱門的旅遊運輸線。
竹東車站為戰後政權交替時所興建,依其建築形式推斷應為接收後由國人參考日治時期
日本鐵道部的設計圖加以修改建設,故其歷史紀念性意義價值不凡。
光復後,民國35年(1946)10月內灣支線新竹—竹東段通車,民國40年(1951)內灣支線抵達終點「內灣」,
竹東火車站站區成為木業、玻璃業、水泥業的集中地,都市計畫區內的建築開發也延伸至頭前溪畔,隨著東林路
的開通,竹東鎮公所、東林路沿街店鋪、竹東火車站、民國43年(1954)3月28日完工的竹東天主堂,
都是光復初期的代表建築。
光復後日治時期因時代的更替公共建築普遍拆除,僅留下以公有宿舍及產業建築居多。
竹東鎮內都市計畫區內日治時期的公有公共建築以多拆除,餘存下來的多以宿舍為主,
在都市發展的過程,存廢與轉型常是重大的議題,在竹東鎮內原街役場官舍土地,亦多為竹東彭家的土地,
在地上物傾倒後、毀壞,土地便由地主收回,公有宿舍便在地主收回的同時面臨拆除的命運。
由此看來, 火車站前的一些街屋應該也是日治時期所建…..
竹東鎮開發時間約在清乾隆年間,
初期由員山、竹中往樹杞林地區披荊斬棘開路闢地,後期則由樹杞林地區往上坪、五峰方向開發。
日治時期曾因擁有豐沛的天然氣、水泥、玻璃、煤礦、林場等產業而帶動地方繁榮,不獨成為當時
僅次於新竹市的大鎮,更成為木材集散中心;
期間,工程技師與製材商、伐木工人匯集於此,讓竹東成為人車絡繹的木材小城;
民國50年代,與台中豐原、桃園中壢並列為台灣三大鎮。
竹東林場早期籍由索道及台車在山地運輸,民國53年(1964)後在觀霧一線採用卡車運輸;
平地運輸在早期以人力台車往返於錦屏、尖石間,後來也改用卡車運輸。
製材場則位於竹東鎮上,
一般自山地採伐下來的原木多運至此,經過初步製材處理,圓材、胴割材、山桷材等
按照擬定用途,加工鋸成不同長度、厚度、寬度成為各種扁形板材或正方形、長方形角材後,再向外運輸。
位於竹東鎮東林路的林業展示館,建於日昭和18年(1943),原為新竹林區管理處竹東工作站,
因鑑於林木對竹東產業的發展影響至鉅,且為了保存這座近70年歷史的日式建築,縣政府旋即於
民國92年籌建林業展示館,95年開館啟用,並進行擴充為竹東產業文化館,供民眾參觀。
林業是曾經帶來竹東鎮繁榮的產業之一,對竹東鎮極具歷史意義;
經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之協助,以回鐀社區的理念下,林業展示館與地方鄉土文化緊密配合,
推動林業展示歷史探索,
能讓下一代更能了解竹東鎮昔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