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7847.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

芎林鄉原名「九芎林」,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以前尚屬土牛溝(漢人與原住民分界)以外原住民游獵之地。

乾隆四十年以後有粵人墾戶姜勝智與劉承豪等,先後向竹塹社通事什班墾批開拓建莊,什班與姜勝智並先後建公館於

九芎林,以為墾務推展的根據地。

DSC07394.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DSC04036.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

乾隆五十年(1785)復有閩人、粵人陸續入墾,開拓石壁潭、山豬湖、倒縛(別)牛、中坑等地。

五十五年,九芎林奉准設立官隘,由劉承豪長子劉里益擔任隘首,何俊良、何俊享等擔任護助隘首,負責

把守重要據點與執行巡防業務,防堵原住民出擾,墾業因此更為蓬勃。

DSC04034.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DSC04035.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

此後至嘉慶末年,前後約四十年,芎林各村主要埔地在先民披荊斬棘、流血流汗下,被陸續開墾出來,

並且形成許多小聚落,特別是九芎林公館,

不僅成為當時地區墾民的活動中心,更成為頭前溪中上游一帶最大市街。

DSC05577.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DSC05578.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

 

芎林之開拓,除了姜勝智、劉承豪兩位功臣之外,

姜、劉兩家後裔與隨後參加開墾之土目潘文起、墾戶饒繼昌、廖發生等,均功不可沒。

芎林鄉的聚落大都屬於散村,因此傳統民宅的分佈也相當分散。

DSC07844.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

根據筆者所做田野調查,目前全鄉現存之傳統民宅,大約有一百一十五座。

其中以分佈在上山、下山兩村之山麓上為最多,華龍、永興與中坑等村之山丘地區居次,秀湖及文林、上山、

下山等屬於平原之部分地區又次之。至於芎林市街部分(包括文林村部分),因都市化程度較高,傳統老宅更是

幾乎消失殆盡。

DSC07845.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DSC07846.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

芎林傳統民宅的臺基,也是以卵石砌與塊石砌為主,通常正身與橫屋的內側是用條石砌,外側則用卵石砌。

牆基部分以卵石砌為原則,也有少數老宅是條石砌的。正身的門柱與大柱也是條石砌。牆體部分,以土墼牆與實磚強為主,

採用斗仔砌磚牆者,少數幾間古厝。

DSC07847.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DSC07848.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

距芎林不遠的三段崎古道,不僅同樣擁有好景色,還有一段延續百年的卵石步道,迄今保有原始風貌,

是早期芎林人擔抬農特產品到新埔販售的產業道路,見證百年歷史。

 DSC07849.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

芎林鄉下山村村長何信橋家族世居當地已56代,他表示,三段崎古道最早為產業道路,一端在芎林下山村,

另一端出口在新埔鎮寶石里,早期道路未開,芎林鄉人肩挑物資到新埔鎮上販售,全靠走山路。

在芎林端入口處不遠,仍保有當時留下的卵石步道。

上山村山坳內田野之間有何氏宗祠(盧江堂)……

位於葉厝聚落內的南陽堂 ;

DSC03641.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

鹿寮坑因過去有許多梅花鹿,故得此名。

再前往橫山的道路旁有一具有燕尾的宗祠, 名為衍慶堂; 據資料顯示是官家祠堂;

按: 官姓的由來其說法有以下幾種:

1. 出自周代,以官職名姓。

   據【姓源】所載,周大夫劉定公夏為官師(官吏之長),其後以官為氏;

 DSC03659.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

2. 出自官族。

  據【姓苑】、【左傳】所載,周代對於有功於朝廷的官員,封邑長久保存,成為官族,遂形成官姓。

是周朝的官名演變而來;根據《姓氏考略》記載和《左傳》的記載表示,姓官姓的人是因為本來就有當官的命而來;

清代時有官姓的人民渡海來台,目前在台北、新竹、宜蘭和台南都有官姓的後代居住。

姓氏本已罕見, 竟然還擁有宗祠,

實在是不容易…..

DSC03660.JPG - 芎林  下山  何氏宗祠

乾隆末葉姜勝智、劉承豪等人進墾九芎林,二人被稱為九芎林開墾始祖。

姜勝智的公館已拆除, 位於廣福宮旁的劉承豪祖屋同樣搖搖欲墜 ,

目前芎林最華美的古厝,

僅剩燒炭窩一帶的天祿堂吧…..

(請參考另篇)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