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三年(1877) 竹塹知縣李慎彝途經現址停輿瞻望竹塹城,
面對十八尖山及頭前溪深讚地靈,乃授意鄉紳建廟。
林希賢等十二位鄉紳遂於光緒四年(1878)發起創建蓮華寺(俗稱觀音廟)崇祀觀世音菩薩。
作為鄉民信仰膜拜中心…….
蓮華寺位於竹北市東北犁頭山麓;門聯云:
「蓮座向金山十八峰羅列宛如羅漢;華堂迎寶塔三千佛觀來盡若觀音。」
光緒二十一年(1895)甲午戰爭敗北,台灣割讓與日本而兵燹四起,本廟亦被殃及成一片荒蕪。
明治二十七年(1904)賴鄉紳林榮和、林祺富、楊慶雲等發起重建,香火隨之興盛,直至台灣光復,蓮華寺亦經四十餘載
星霜雨露,以致牆垣崩毀、棟宇傾頹。林祺熾、楊林芳、林還德為重建經理;陳木增、陳阿枝、鄒鄰生、林礽錫、林雲李、
陳添科、彭阿泉為重建監事,發動善信同心協力重建廟宇。
由於各方熱烈響應,出錢出力終於予民國41年完工而廟貌一新。
蓮華寺整體為二殿二廊二橫屋的規模,與北埔慈天宮相仿,
後方為犁頭山山坡,前方為六家地區、頭前溪及科學園區,遠望十八尖山,整體環境前敞背實,形勢壯觀,
環境幽靜,百餘年來已成為六家及新埔文山里之信仰中心。
蓮華寺左右兩廊開有八卦門,有過水廊連接橫屋,橫屋中央設有廳堂,內供奉建廟功德主。
至於橫屋空間則作為會議室及儲藏空間。寺後庭園廣大,也是登山健行的好選擇。
綜觀蓮華寺建築不但保留清末、日治初期、光復初期之建築特色,且是地區信仰文化的整合中心,
除各神聖誕祭典之外,每年七月由竹北鹿場、東平、中興、隘口、東海、十興及新埔文山等七里輪流舉辦
中元普渡,是為地方盛事,也是研究客家地域社會文化的極佳素材。
重要楹聯有:
蓮座現如來菩提廣種三千界 華臺觀自在明鏡高輝十二洲
蓮座高超共仰西天佛法 華堂潔淨咸瞻南海母儀
化三十六身慧眼原空色相 歷百千萬劫佛心常見慈悲
明治四十二年五月中旬 竹城 李逸樵 撰書
昭和四年歲春辛巳 甚恭向佛前祈禱沛然下雨廣蔭六家庄
殿中仍保留了一些日治時期修建時之遺構 ,整體看來還是古色古香……
不全然是光復之後一般寺廟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