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老街包括街頭、橫街、新街三條街。其興衰與鐵路密切相關,
這一帶因為劉銘傳所鋪設的鐵路延伸至此,設有「大湖口火車碼頭」而繁榮,並在日治時期整建成今日風貌,
但後來因為鐵路路線調整,「湖口驛」移到下北勢而使街道商業衰退。
街道上有縣定古蹟湖口三元宮與歷史建築老湖口天主堂,
而湖口天主堂即是在舊車站原址上建造而成。
湖口地區舊稱「大湖口」或「大窩口」,原是平埔族竹塹社屯墾地,
清乾隆時期開始有漢人進入開墾。此地因為是台地與山區的交界,而發展成貨物集散地,
後來光緒十八年(1892)鐵路鋪設到老湖口,更是促進了當地的發展。
後來進入日治時期後,日本大幅變動臺北到桃園間的鐵路路線,但桃園經大湖口到新竹間的路段則未有太大變化。
後來明治四十一年(1908)縱貫鐵路全線完工後,大湖口便成為了新竹北部的商業重鎮。
由於「湖口驛」一帶日益繁榮,當地以羅氏家族為主的鄉紳與富商遂在大正五年(1916)開始在車站東南興建起
今天的湖口老街,當時稱為「新街」,以與湖口地區已有的「老街」、「橫街」區分。
大正七年(1917)時,村民還配合新街走向重建了三元宮……
老街以三元宮為轉折點,主要部分呈現「L」型。短邊位於廟北,長約120公尺;長邊位於廟西,長約640公尺。
建築多為磚造牆面,正面一樓為單拱,二樓則開有三扇拱型或方形的窗戶。
由於老街上有「建寅」、「寅春」等店號,因此有學者及地方人士認為老街是建於歲次甲寅的1914。
湖口老街的房舍全部以紅磚為建材,老街的建築式樣較為特殊,
牌樓立面屬於羅馬巴洛克建築,架構採閩南式,兩側為長條形店舖住宅,老街房舍的內部格局因應住宅與
店舖的混用,第一進為店面,第二進為住家,兩進間的深井為廚房之所在。
在台灣現存的老街中,湖口老街的建築立面不是最精彩繁複的,但卻是保存最完整的;
湖口老街中拱形的門廊戶戶相對,街屋整齊一致都設有騎樓,一樓柱節單拱走廊,二樓窗戶和女兒牆
間有水泥楣點綴,商號名稱鐫刻其上,簡潔大方。
走完湖口老街宛若歷經一部近代建築的歷史……
保存完整的湖口老街,曾被票選為台灣保留最完整的特色老街,
漫步其中,欣賞老街的典雅藝術建築,大啖美味的客家料理,聆聽老街百年的點點滴滴,復古得令人很驚喜。
湖口老街的堀起是因為南北縱貫的通車和大湖口車站的設立,
1929年隨著火車站遷移到新湖口,從此湖口老街的商業榮景也隨著火車聲一起呼嘯而去,
但是這條老街建築卻奇蹟似地被當地淳樸的居民驕傲地保存下來,
重新以文化、歷史、觀光、教育、休閒的姿態踏上新世紀的舞台,
緊密地牽引著整個大窩口地區未來的脈動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