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初年,粵人陳曰勳自廣東省陸豐縣八萬鄉原籍攜妻及二子廣文、廣賢移居台灣,先住竹塹樹林頭,
後移大湖口,以耕種為業。陳廣文之子陳乾興,生下四男,勝國、勝泰、勝民、勝安,均能發皇祖業,後並捐
良田十餘甲,作為祭祀公業。後人感念,號為「陳四源」。
乾隆五十九年(1794),陳乾興四十六歲,時有竹塹屯番錢子白,招募漢人開墾,
陳乾興與陸豐人徐翼鵬、彭朝達、葉韶任等,合力墾批南勢、和興、王爺壟、崩坡缺、波羅汶、四腳亭等地,
事見新竹縣志沿革篇。
當時陳乾興向番人承購荒地,自湖口沙壩園直透南勢角、波羅汶七十餘甲,並在靠南勢溪土地興建房屋。
明治四十一年(1908)改建為祠堂(客語稱「公廳」),此為「陳四源」開台發祥之地。
為紀念祭祀陳乾興公及歷代祖先,成立「祭祀公業陳乾興公」,並設有管理委員會。
陳四源祠堂(陳四源公廳),位於新竹縣湖口鄉湖南村南和路一帶。
陳家發跡後以耕讀傳家,公廳左右橫屋名「圖書府」、「翰墨林」,與湖口老街的「東壁」、「西園」異曲同工,
都是出自唐朝宰相張說「恩制賜食於麗正書院宴賦得林字詩」的末兩句「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
即勉勵後裔多讀書,能考秀才、中狀元。
陳四源族裔從清朝到日治時期,不像范、羅等家族有做生意賺大錢的能人,積極拓展家族產業,
陳家僅以耕讀傳家出了不少國學人才,也寫就一手好字,但始終考不上秀才。
其中,第十四世的陳惟寶,數次不第,設私塾傳道授業直到91歲,教出傅姓、黃姓及徐姓三秀才,桃李滿天下,
因此印證了「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的諺語。
國民黨來台後的地方基層選舉,新竹縣的宗親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湖口鄉的陳姓人口約有六千人,陳四源族裔佔一半以上,裔孫中有陳濬全做過鄉長、國大;
陳榮光、陳美智、陳謝夏菊、陳當全、陳殿全、陳栢維等人當過縣議員…..
據說陳四源族裔不割香火,每年在公廳做兩次祭典,農曆2 月10日公祭,各家族不用備牲禮,
農曆8月15日每家要備牲禮,隨後請客,因陳家族人眾多,每年中秋陳家「作祭」(客語)宴客,
都是湖口地方上的盛事。
台灣各陳姓大都源自於潁川堂,湖口陳家則是分支取私號「聚星第」,
輩分從「陳四源」的第十二世勝字輩起排序,依次為,俊、惟、英、能、全、在、德、世、到現在出生的
第廿一世有字輩。
一般客家人的輩分,都是姓之後的字,沒有在最後一字。
奇怪的是,陳家第十七世的全字輩,「全」都在最後一字。連子孫們也問不出其原由。
位於湖口接近楊梅一帶的路旁, 緊鄰著湖口基地 ;
有一燕尾公廳門額上即為聚星堂……
就地緣上來看,
應該就是陳四源族裔的分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