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地區的前七大姓,除張姓外,林、陳、李、黃、吳、游均有家廟,可見家廟的建立與該姓人數的眾多,關係密切;
游氏人口數不算很多,在台灣排序第三十五名,在宜蘭卻躍居第七位,
更特殊的是,宜蘭縣的游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百分之四點三。但家廟有五處,佔全縣家廟總數的三分之一,
可見宜蘭是游氏族人與家廟的大本營。
清代游氏族人渡海來台者,其子嗣頗多移居宜蘭。
如康熙中葉,游東壬入墾今鳳山,後裔移墾宜蘭。
雍正年間,游東夷入墾今台灣南部;嘉慶年間,其後裔厚雉、厚恒、厚懷、厚靜入墾宜蘭縣。
游東明入墾今台北板橋,嘉慶年間,後裔厚炳、厚熹、厚杰、厚鳳、厚奇、厚桂、厚雁等移墾宜蘭縣。
游東轅入墾今台南市,嘉慶年間,後裔道維等多人入墾宜蘭縣。
乾隆初葉,游厚枕入墾今台中豐原,游升平入墾今桃園龜山,嘉慶年間,後裔厚悅、厚賢、厚稍、厚壽等入墾宜蘭縣。
雍正年間,游群仰入墾今台北市,其孫瑞南移墾宜蘭市。
嘉慶年間,游世且入墾今宜蘭市,游德智入墾今宜蘭礁溪,游文徹入墾今宜蘭員山,游宗亮入墾今宜蘭三星。
《游氏追遠堂族譜》亦提及嘉慶中葉,宜蘭初闢,族人紛自淡水廳湧入,散墾各地,有士椳墾大礁溪;
媽送墾四鬮二,世且、世喝、德智、潭養等墾番刈田;媽財、光耀、新養、祖養墾林尾;德富、德知、帝和墾柴圍。
龍昭等兄弟墾六結庄,龍晚墾瑪璘社。聖帶、世叟墾員山。嘉慶末年,海生墾礁溪,曲搖、國錫墾補城地。
道光年間,公印、成祖、世均、世記、世心、現林、德濟等合墾內山太和;典近、民河墾柴圍。
可見清代游氏族人廣泛的分布在蘭陽平原上。
游氏後裔以血源派下為單位,散居蘭陽平原,極利土地的拓墾和家族的發展,形成不同地區的游氏聚落。
各聚落間的距離很遠,關係也愈漸疏淡,彼此往來也少,在家族祭祀不可廢的原則下,大的聚落就集資興建家廟,
致有五處之多( 立雪堂、東興堂、餘慶堂、追遠堂、盛蘭堂),
這就是宜蘭家廟在型態上,除建立最早的立雪堂,屬宗祠型外,其他四處均為祠堂型。
且二處在宜蘭,其他三處則分散壯圍、員山和冬山的理由。
道光、咸豐年間,宜蘭開發未久,因此受到時間不足、族人不多,經濟不裕的限制,任何家族均難有力量
建立單獨家廟,都是在宅廳或公廳內,進行祭祀。之後,經由熱心的宗親奔走倡議,許多同姓宗族共同捐資,興建家廟,
這種宗祠型的家廟格局較大,成員必須為同姓,血緣與系譜關係就非必要條件。
如林氏追遠堂、游氏立雪堂和李氏敦本堂興建的模式,亦大致如是。
而在新移墾區,時間上無法支應數代的繁衍,要建以血緣為紐帶祠堂型家廟,
除產業富厚外,因世代少,每一代都須子孫滿堂,方易有成。如游氏追遠堂就是典型的例子,
嘉慶三年(1798)十一世實義公過世後,溫勤太媽率同其八房子孫(第三房仍留在桃園)遷居宜蘭壯圍,
繼續從事農墾,墾務順利,家聲輝宏,誠為宜蘭首屆一指的大豪族。
至道光末年,派下九房子孫分析產業,時有感先人唐山而台灣,渡海墾荒,拓置田園,貽福後世
,其一生滄桑奮鬥精神,宜傳亙古,乃合議各抽應得產業若干,為萬年蒸嘗思源之基,創祖厝於噶瑪蘭廳民壯圍堡
六結庄祖居地。
以游氏追遠堂而言,士怕公有九子,留三子於龜崙嶺,料理田園玫塋,另率八房子孫於嘉慶初葉入墾甲子蘭(今宜蘭),
後諸昆仲子侄,耕稼貿賈於外,誦教詩禮於內,子孫繁眾又家業大發,田園千頃,文盛西勢,官民厚視,
儼為蘭地之殷戶大族。
根據《游氏追遠堂族譜》,壯六追遠堂游氏的開蘭祖為平石二房派下十一世游士怕(諡號寬義)之妣李氏。
乾隆25年(1760),平石二房的十一世士恨、士怕兄弟自詔安渡海來台,先居桃園「南勢角」地方,後轉墾今日龜山新路坑。
嘉慶8年(1803),喪夫不久、50歲出頭的李氏率領子孫,隨同當時北台灣淡水廳拓殖噶瑪蘭的人潮,
加入開闢新天地的行列,來到了宜蘭。
追遠堂游氏自嘉慶3年(1803)入蘭以來,於嘉慶道光間游龍昭即聲名大噪,日後子孫繁衍,
至光緒年間至日據初期,各房陸續遷出。
長房龍堪派下移居宜蘭市、礁溪鄉。次房龍昭派下遷居頭城,以及溪南三星、冬山鄉。
三房龍盛一系仍居桃園。四房龍福派下多居宜蘭市。六房龍賓派下居羅東鎮。七房龍讚派下分居宜蘭市
與鄰近的壯圍吉祥村。八房龍貴派下亦居宜蘭市。
留住壯六者則為五房龍巨與九房龍燦後裔。
游氏追遠堂創於噶瑪蘭廳民壯圍堡六結庄祖居地,當時僅田寮乙座。
至光緒年初為火所焚,蕩然無存,族人乃易木造祖厝。
後再經修繕, 才成為今日的樣貌 …….
在立雪堂及盛蘭堂陸續拆除改建之後 ,
位於壯六路一帶的追遠堂, 是宜蘭地區唯一仍維持舊觀的游氏家廟。
壯六游氏早在19世紀30年代即已聞名溪北,
然而在21世紀初,
卻以宜蘭唯一保存的詔安客語使用點而聞名學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