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震安宮建於清道光17年。
當時羅東已是蘭陽平原溪南地區的重鎮,並有水路通往溪南大港加禮遠港,
人們為求船貨平安而建此廟,供奉海上之神-媽祖。
同治6年,五結人黃永在此集資,將廟改建成前、中、後3殿建築,廟貌堂皇。
大正12年,媽祖廟因大地震而倒毀,信徒再次捐款重修,而成今貌,廟名也因此而定「震安宮」。
民國 69-71年(1980-1982)之整修中,
曾置換屋頂、修補柱樑、改磁磚鋪面為磨石子地坪,並改建後殿1樓天花及樓梯。
震安宮面寬3間、深3進,其中第一、二進僅高一層,第一進為三川殿,深11架。
第二進正殿深15架,主祀媽祖。第三進後殿深13架,樓高二層,主祀觀音大士。
整體建築宏偉,疊斗構架及雕刻均具保存價值。尤其正殿龍柱、屋架座斗及後殿一對白鳥石柱最為精采特殊。
殿內古物甚多均極具保存價值。
震安宮位於羅東鬧區中正路與民族路交接口,周圍均有商業區,車流與人潮來往頻繁。
建築物保存良好,且廟內香火鼎盛。
大正11 年(1922),羅東發生一場大地震,廟宇震損。當時,新協泰商號胡慶森與王長春兩人,迅即主倡重建,
並由該二人,以及羅東街長陳純精和地方仕紳藍新、藍廷珪、嚴新榮、張阿力、陳振光、王長春、陳進財、黃承爐、
林玉麟、林燦然、蔡士添、潘豐灶等數十位為建築發起人,
大正12 年(1923) 10 月底始,至翌年(1924)12 月竣工,
全部歷時14 個月完成。
昭和元年(1926) 12 月,該宮特別舉行一次中元普渡,整個大典係由蘭東地區各庄共同舉行,
計主會五結庄、主醮三星庄、主壇冬山庄、主普羅東街。
中殿主壇-媽祖殿奉祀天上聖母。
主樑上高懸清光緒皇帝御筆鎮廟至寶-「與天同功」金匾一塊;
壇上懸以「湄島聲靈」匾額,
配以「震蕩聲靈警□水陸、安瀾海國普濟梯帆」聯匾,
是出於清末名書法家羅秀惠手筆。
大正十三年(1924)宜蘭線鐵路通車,太平山營林所亦遷建羅東,
木材商紛紛來羅東設廠,因而羅東市中心逐漸北移,
當時的大眾爺廟四週也因此水泥樓房林立,但廟仍為一茅屋。
為此,羅東街長陳純精、士紳范純喜倡議改建,共募款三千九百二十二元,重建該廟。
昭和九年(1934)農曆八月十六日新廟峻工,落成改奉城隍老爺,並以竣工之日定為慶典日。
羅東城隍廟改建之時,信徒認為原亂葬之地已遷,而羅東又升格為郡,因此認為應當將大眾爺廟升格為城隍爺廟。
然此時正逢日本施行皇民化運動,因此官方駁回了改廟名之申請,
陳純精與地方仕紳向郡守梅谷修三陳情,因羅東陽有郡守,而陰無城隍,民眾改建之廟希望能改名為城隍爺廟
以安民心,梅谷表示日人以信佛為主,若以寺為廟名則或可接受。
因此遂改名為慈德寺,但仍以城隍爺為主神,觀音佛祖為副。
也形成該廟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