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奠安宮肇基於清朝咸豐元年(1851),一開始是由地方士紳集資,在當時的羅東街第三保(即今現址)
建土角厝,供奉五穀之神-神農大帝,廟曰:「五穀王廟」,香火鼎盛,為當時居民信仰中心。
而現今宮內所供奉的鎮殿主神-玄天上帝,則於一百七十餘年前,隨閩籍村民渡海來台,起先供奉於宜蘭縣
冬山鄉鹿埔村龍目井,後來由信徒請奉至羅東「五穀王廟」客居,傳說當時羅東街內發生瘟疫,玄天上帝因而顯化救世,瘟厄告解。
居民為感神恩,彙集緣金,重建木造磚牆之宮殿型新廟壹棟,經「神農先帝」同意扶正「玄天上帝」為鎮殿主神,
並正式將廟名定為「奠安宮」,同時供奉「玄天上帝」與「神農大帝」。
北極真武玄天上帝,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很普遍供奉的神祇之一,
民間習慣稱為「上帝公」、「帝爺公」或「上帝爺公」
一般的玄天上帝的塑像,多為身著武甲,右手執七星寶劍、左手印訣、右足踏蛇、左腳踩龜,
面貌則為粉面長鬚,肅穆威嚴。
然而近觀奠安宮鎮殿玄天上帝聖貌,與台灣其他廟宇所供奉的玄天上帝塑像略有不同,
面容粉面而少鬚,為全台少見。
日治時期大正11年(1922)成立修建委員會,由胡慶森、蔡永茂等鄉紳齊心統籌,翌年完工;
民國60年(1971)羅東益形繁榮,遂提改建之議,並於2年後完成;民國81年(1992)進行第3次修建。
奠安宮面寬3間、深3進。
前殿主祀神農大帝、中壇元師、保生大帝及福德正神等;正殿主祀玄天上帝,旁為副將各18位。
整體建築宏偉,疊斗構架及雕刻均細緻華麗。
前殿及後方正殿以天井相隔,設有左右護廊,廟體前方為一空曠前埕,上有圓弧雨庇。
殿內古物甚多均極具保存價值。
奠安宮位於羅東夜市內,周圍均有商業區,車流與人潮來往頻繁。
建築物保存良好,香火鼎盛,附近的市場商販為祭祀活動的主要贊助者…….
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為玄天上帝的誕辰,亦為羅東鎮的宗教節慶盛事,
早年全鎮於當天擺席宴客,俗稱「羅東大拜拜」,並有主神遶境活動,人山人海,空前熱鬧,
為全省重要民俗節慶活動之一。
然因時代變遷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全鎮大拜拜的場景已不復見,
主神遶境活動則至今仍按年照例舉辦。
羅東慶安宮,主祀三聖尊王-開台聖王、齊天大聖和開漳聖王,故又稱為「三聖廟」,
羅東鎮民俗稱為「大聖廟」,為羅東五大廟其中一間。
相傳光緒年間,有廟前佛壇朱傳環至宜蘭五間仔紫雲寺 ,迎請一尊大聖公(齊天大聖)奉祀家中,
其母夜夢大聖公指示為其建廟。
到了日治時期,本土信仰受到殖民政府打壓,但對於鄭成功並不再限制之列,所以在明治38年(1905)
由朱傳輝倡議改建為土角草廟,奉鄭國姓為主神,並改名為「慶安宮 」。
佔地並不算大,和城隍廟 一樣是一間一進三開間的廟宇。
兩側牆面上豐富的石雕,名間門前有一對石獅。除了龍虎對看堵外,周圍有許多花鳥、人物,
裙堵為螭虎團爐,最下方為櫃台腳。
難得的精彩…….. 改築的時間刻著昭和十一年 。
「勉民堂」(中山路三段190號),為宜蘭縣的縣定古蹟。
勉民堂是清代羅東著名的鸞堂,始建於清道光年間,主祀關聖帝君,是羅東望族藍家的守護神堂。
勉民堂的現有建築,創建於清光緒年間(約1880前後),
由當時藍家俗名藍紅九(俗名)募款千元,興建三窗九門的廟堂,
至今仍保存當時面貌,成為建築特色,磚色古樸,木雕典雅。
勉民堂如今周遭俱被水泥樓房圍繞,顯得侷促,
近距離僅能看見單面的三開間格局而己,無法一窺廟堂全貌。
儘管如此,古色古香的建築外觀,仍
頗有百年古廟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