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元年,羅東地方的讀書人黃永在等74人,為振興文運捐資組成「文宗社」,
1900年在羅東義和里興建羅東孔子廟,奉祀至聖先師孔子,及倉頡祖師、周濂溪、張橫渠、程明道、
程伊川、朱熹等先賢。
1966年因年久失修,乃廢棄舊址,遷建於現址。
羅東孔子廟,創建於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三年(1900), 初建於羅東鎮義合里義合巷20號 (今日新戲院)。
因舊孔廟年久失修,祠堂建物殘破不堪,
經社員大會決議於民國55年(1966)廢棄舊廟。
現有建築體於民國56年(1967)5月晉殿並於6月竣工,新廟啟用即將右廂圖書館開放供當地學子為
自修閱讀室,因場地過小不敷使用,經民國62年(1973)社員大會決議,
又於後庭增建明倫堂。
文宗社中央面寬3間、左右各1間,深1進,主祀孔子。
為現代意識下的建造的簡潔祭祀空間,殿內偌大寬敞。
三山屋頂組合,歇山形式,正殿置中,右側現為自修室,而左側為文宗社辦公室。
後方明倫堂自習室環繞而建,留有水池中庭。
不遠處還有一間善法寺…….
善法寺前身為震昌社,而後為振昌堂佛祖廟,又改名振昌佛堂,
光復後改名為善法寺,一直沿用至今。
歷經多位有力人士倡議,發起捐獻,並得地方仕紳協助聚資創建木造殿宇,奉祀釋迦牟尼佛,
自第一代住持普保公大師至第六代住持德興,護寺不遺餘力。
第七代住持普趾時期,寺殿因年久失修又遭逢天災(民國50年波密拉颱風、民國51年歐珀颱風)變故,
隨時有塌陷危險,幸有四位善心人士多方奔走募款,經過很長一段間才改建完成。
中山公園內羅東福德廟沿革碑文記載 :
清嘉慶九年彰化番酋潘賢文等人,率眾千餘至宜蘭,與先居漢人爭地,終為漢人所逼,番人乃於嘉慶十一年南渡濁
水溪集居羅東,為本鎮最早之開發者。
嘉慶十九年先賢漳州人游飛龍、林棟等首先在阿里史(今浮崙里、漢民里、成功里、西安里)等一帶,
披荊斬棘墾荒拓土。
佛堂所在地之前即為阿里史段浮崙小段,是位於通往客人城的路口 ;
初由矛草改建,而後歷經數次翻修及用心經營,
如今寺內正殿有:教主白玉釋迦佛(中),阿難、迦葉二尊者隨侍左右,
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坐姿三寶佛-釋迦(中)、藥師(左)、彌陀(右)。
次中廳供奉韋馱、伽藍,左右兩廳則供奉觀音、地藏。
寺內建築彫樑畫棟、古色古香,
絲毫看不出曾歷經二次颱風摧殘的跡象…….
庭院中的樹下保有的石佛…….
善法寺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稱得上是宜蘭縣古剎之一。